第2章

冷汗瞬间浸透了他的后背。他掐了一下自己的手臂,疼痛真实得刺骨。这不是梦。他颤抖着调出系统时间戳——2027-04-15 20:17:03。就在三分钟前,他还在黑暗中摔倒。现在,他回到了摔倒前的瞬间。他死死盯着“灵犀”头盔,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异常数据包!一定是它触发了什么。他冲到实验台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出实时监控程序。屏幕上,D-07的脑电波形图正平稳流动,但在8分16秒处,那个熟悉的θ波异常峰值再次出现,持续0.8秒,然后系统自动重启。时间戳精确对应——就在他“摔倒”前一秒。

“回溯……”他喃喃自语,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神经科学里没有这种机制。时间不能倒流,这是物理学的铁律。但刚才的体验如此真实:膝盖的痛感、碎瓷的声响、咖啡的酸味,每一个细节都刻在感官记忆里。他强迫自己冷静,打开实验室的监控录像。回放画面显示:8点17分03秒,他正常坐着;17分04秒,灯光熄灭;17分05秒,他摔倒。但录像到此中断,系统自动重启后,画面跳到了17分06秒,他正弯腰捡碎片——和刚才的“重置”完全一致。录像没有捕捉到重置过程,就像那段空白从未存在。

他瘫坐在椅子上,心脏在胸腔里狂跳。恐惧像藤蔓缠住喉咙,但另一种更强烈的冲动在血管里奔涌:好奇。如果这不是幻觉,如果“灵犀”真的能触发短暂的时间回溯……他颤抖着戴上头盔,传感器贴合太阳穴的冰凉触感让他打了个寒颤。他启动测试程序,故意将数据线接头踢松。灯光熄灭,他再次向前栽倒。膝盖撞上桌角的剧痛传来,碎裂声响起——然后,耳鸣,眩晕,视野扭曲。他回到了8点17分03秒,完好无损。

三次实验,三次重置。每次回溯精确到0.8秒,恰好覆盖异常数据包的持续时间。林默摘下头盔,指尖发抖。这不是噪声。这是某种基于神经信号触发的、毫秒级的时间局部性扰动。他想起上周读过的论文:量子引力理论中,普朗克尺度下的时空可能呈现泡沫状结构,理论上存在微观尺度的“时间褶皱”。但学界普遍认为这无法被宏观观测,更别说被脑电波触发。他翻出“灵犀”的原始代码,一行行检查。在信号处理模块的底层,他发现了一段被注释掉的算法——“时序稳定性补偿协议”,由项目组前成员王磊编写。王磊半年前突然离职,去了“启明科技”,一家以脑机接口商业化闻名的初创公司。林默曾以为这只是个冗余模块,现在看来,它根本不是为了稳定性,而是为了捕捉和利用这种扰动。

窗外的雨更大了,雨点敲打玻璃的声音像密集的鼓点。林默盯着屏幕上王磊留下的代码注释:“当θ波异常峰值超过阈值时,触发量子退相干补偿……” 他尝试修改参数,将回溯窗口延长到1.5秒。第五次实验时,灯光熄灭,他故意慢半拍行动——这次,他看清了碎瓷片飞溅的轨迹,甚至闻到了咖啡的焦香。重置后,他提前伸手扶住了杯子。成功了!回溯窗口可以微调,但代价是剧烈的头痛,像有冰锥在太阳穴钻孔。他瘫在椅子上喘息,冷汗浸透衬衫。科学上不可能的事,就发生在他眼前。恐惧退潮后,一种近乎狂喜的兴奋感涌上来。如果能控制它……瘫痪患者或许能“重试”失败的动作,重新学习走路;灾难现场的救援者能避免致命错误。他抓起笔,在实验日志上狂草:“时间不是河流,是浅滩。我们能在浪花里捡起一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