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圣城旅’主力完成集结并前出至攻击位置,最少还需要五天!将军,考虑到联军绝对的制空权,这个时间可能更长,代价会更大……”扎赫迪将军的声音低沉下去。

---

**阿巴斯港外围,残破的城镇**

莱拉和那位名叫哈桑的中尉驾驶着一辆布满弹痕的军用越野车,在空袭警报凄厉的余音中驶入阿巴斯港外围的城镇。街道空无一人,瓦砾遍地。

哈桑中尉长叹一口气,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少校,我真想念我那辆‘卡拉尔’啊……它昨天早上,被一枚‘标枪’导弹……唉。”他重重拍了一下方向盘,声音带着痛惜和愤怒。“我们团……不到半小时,几乎全没了。”

“敌人的损失也不小,”莱拉疲惫地靠在座椅上,望着车窗外被炸毁的建筑,“我大致观察了战场,双方被击毁的装甲数量差距没那么悬殊。”

“坦克交换比,保守估计1:1.4。直升机更差些,可能1:1.8。”哈桑苦涩地报出数字,“可我们是本土防御!数量本该是我们优势!仗怎么会打成这样?”

哈桑扭头看了莱拉一眼,眼神复杂:“您是搞电子战的专家,还不明白为什么?你们那些实验室里演示的宝贝,什么‘天网’指挥系统,什么战场三维态势感知,听起来像科幻大片。可到了实战呢?”他猛地拍了一下仪表盘上毫无反应的通讯屏幕,“我这里最多的提示就是‘通讯错误’和‘无法登陆’!今天早上,我正面是谁?两翼是谁?友军在哪?敌人主力在哪?我他妈什么都不知道!就接到一条命令:‘接敌’!……如果我们能多哪怕一个营的预备队及时堵上缺口……”

莱拉沉默。她知道这场战役的规模。联军投入的数字化装甲力量和武装直升机数量,对伊朗守军形成了压倒性的技术代差。

“我的‘卡拉尔’至少换掉了一辆‘梅卡瓦’,”哈桑像是自言自语,沉浸在早上的惨烈搏杀中,“我最想干掉的是艾布拉姆斯……知道吗?一辆艾布拉姆斯……”

---

**德黑兰地下指挥部,绝密会议**

争论异常激烈,火药味十足。常规部队指挥官与电子战部队的军官们针锋相对。

“‘圣城旅’装甲突击集群的机动能力并不差!”一位刚从布什尔前线抽调回来的装甲师长激动地说,“我们判明了敌人主攻方向的部分转移!但是通讯!该死的通讯全完了!C4ISR成了摆设!我们花大价钱建立的电子对抗部队,从营扩到团,从团扩到师,钱像沙子一样投进去,就换来个这结果?!”他指向一片雪花和噪音的通讯终端。

负责整个战区电子战协调的萨米尔少将脸色铁青,他看了一眼身边的莱拉——她刚刚从前线九死一生撤回,迷彩服上满是硝烟、沙尘和暗红的血渍。“莱拉少校是电子战领域的顶尖学者,也是最高指挥部派往前线的技术观察员。她的判断或许更有价值。”

莱拉站起身,声音清晰而冷静,带着技术人员的直率:“师长,问题不仅仅在于投入多少经费。当西方在C4ISR和电磁频谱战领域深耕了二十年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这些概念。”

“那电子反制呢?”师长不依不饶,“敌人能干扰我们,你们就不能干扰回去?!看看今天,我们的系统烂成一锅粥,联军的指挥链路却像抹了油一样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