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他的话语顿住了,因为许念抬起眼,看向他的目光里,没有恨,没有怨,甚至没有一丝波澜,只有一种近乎悲悯的平静。

这种平静,比任何激烈的指责都更让他心慌。

“陆野,”她轻轻开口,声音像羽毛,却带着千钧重量,“你很像一个人。”

陆野愣住。

“但不是他。”许念一点点,坚定地抽回自己的手,“永远都不是。”

她说完,不再看他脸上骤然僵住的表情,转身离开了露台。

回到嘈杂的包厢,拿上自己的包,和同学道别,离开。整个过程,她冷静得可怕。

只有她自己知道,放在身侧的手,指尖在微微颤抖。

不是因为陆野。

是因为那个名字一旦被触及,就会带来的、绵延不绝的疼痛。

江屿。江屿。江屿。

她在心里默念这个名字,像念一句止痛的咒语。

回到临时租住的小公寓,她反锁上门,从行李箱最底层拿出那个上了锁的铁盒子。打开,指尖颤抖地抚过那些冰冷的物件,最后拿起那张唯一的合影。

照片上,十二岁的她和十四岁的江屿,并肩站在外婆家的石榴树下,笑得一脸灿烂。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来,落在少年清澈的眼底。

她盯着照片看了很久很久,然后翻到背面。

那里,用蓝色钢笔写着一行小小的、已经有些模糊的字:

“给念念。愿你如星,璀璨一生。——江屿”

泪水终于毫无征兆地决堤而出,汹涌地漫过脸颊,滴落在照片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她蜷缩在冰冷的地板上,像一只受伤的小兽,发出压抑的、破碎的呜咽声。

为江屿。

也为那个曾经试图在别人身上寻找他影子、却最终发现自己荒唐可笑的自己。

第二章:替身与标本

那次KTV不欢而散后,许念以为她和陆野之间那点可怜的、基于欺骗和幻象的联系,终于彻底斩断。

她回到大学,更加投入地学习和生活。她加入了美术社,开始尝试用画笔描绘记忆中的小镇,石榴树,潺潺的小河,还有那个永远停留在十四岁的少年。画稿堆了一叠又一叠,却总觉得画不出他眼底十分之一的光彩。

时间平缓地流淌,大三下学期悄然而至。

一个寻常的午后,许念正在图书馆赶一篇论文,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她犹豫了一下,走到走廊接通。

“请问是许念同学吗?”电话那头是一个温和的中年女声,“我是南城‘拾光’画廊的负责人,姓陈。我们近期在筹备一个‘城市记忆’主题的青年画家联展,看到了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些作品,特别是关于南城老街和小镇风光的系列,觉得很感兴趣,想邀请您参展……”

许念愣住了。她确实偶尔会在一个小众的艺术分享平台上发自己的画,但粉丝寥寥,从未想过会被画廊注意到。

巨大的惊喜之后是忐忑,但机会难得,她仔细询问了参展要求、截止日期等细节,最后答应会尽快准备作品小样和方案过去。

挂断电话,她心潮仍久久难以平静。这是第一次,她的画作可以被正式展出,被更多人看到。她几乎第一时间就想把这个消息分享给……可是,能分享给谁呢?父母只会叮嘱她不要耽误学习,朋友未必能理解这份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