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传网络一小时内,获得了五百万次播放。

随后是“冰川之歌”,融合因纽特人喉唱和阿尔卑斯山约德尔调的新形式。

然后是“沙漠星辰”,结合贝都因民歌和非洲沙漠部落节奏。

新型文化形式如野火般传播,不是因为算法推荐,而是因为它们触动了某种深层的、人类共有的记忆。

那个单一的商业节奏规律开始退却,无法与千变万化却又根源相通的古老新声竞争。

一周后的深夜,系统生成了最终作品:《客人来了》。

基于李明家乡的迎客歌,但融合了全球十二种文化的迎客节奏。

简单到极致,又复杂到无穷。

发布一小时后,系统收到一个异常信号。

不是来自地球任何已知文化,而是深空中的某种规律脉冲。

更惊人的是,这个脉冲完美匹配了他们刚刚发布的《客人来了》的核心节奏。

脉冲伴随着一段简单重复的信息,用数学语言书写:

“模式识别。同步中。”

三人面面相觑,同时意识到:

或许人类所有文化记住的,不只是雨的节奏,不只是生命的起源,

还是某种更古老的、宇宙级的规律。

而现在,经过千万年的遗忘与记忆,人类终于重新敲出了正确的节奏。

咚咚锵。

客从远方来。

第3章 回声

李明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实验室里只剩下服务器低沉的嗡鸣和三人逐渐加速的心跳。

深空脉冲仍在持续,规律如心跳,简单如童谣,却承载着无法想象的重量。

“这是...”陈教授的声音干涩,“我们刚刚发出的信号的回声?”

卡玛长老摇头,眼中映着星图般的光点,

“不。这是早已存在的歌。

我们不是创作者,只是终于学会了聆听。”

脉冲信号继续着,简单到极致:一长两短,停顿,重复。

咚咚锵的宇宙版本。

李明突然行动起来,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这不是回应《客人来了》,”

他低语,更像是在对自己说,

“这是《客人来了》的核心规律。

我们发出的信号只是触碰到了早已存在的...”

他调出系统最初学习竹竿舞节奏时的数据,那简单的“两边敲两下,中间敲两下”的规律。

然后将其与脉冲信号叠加。

完美匹配。

“所有文化记忆的节奏...”李明感到脊背发麻,

“所有雨声敲击不同表面的变奏...全都源自这个宇宙基础规则。”

陈教授突然指着屏幕一角,“看脉冲信号的调制方式...里面有东西。”

李明放大信号,剥离出核心节奏外的细微波动。

系统开始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