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又被怼了。辛腊做了个"编辑大大又炸毛了"的表情包,但没发出去。她转而问道:"那您能举个例子吗?比如我第二章里那个阻止主角进入古宅的老管理员?"

"他为什么坚守那栋古宅?只是职责所在吗?或许他的儿子曾经在里面失踪,或许他守着某个秘密,或许他才是古宅真正的守护者。给他一个背景故事,即使不写出来,您也要知道。"

辛腊醍醐灌顶,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我明白了!就像我现在特想知道梅编辑您的背景故事一样!您为什么对文字这么严苛?为什么看我的稿子会又哭又笑?您是不是也..."

她故意没把话说完。

梅味的输入状态反复出现又消失,最后发来一段让辛腊屏住呼吸的话:"我曾经也写小说。很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编辑...对我很失望。所以现在,我绝不会让任何有潜力的作品,因为可避免的瑕疵被埋没。您满意了吗,辛作家?"

辛腊的心脏怦怦直跳。她没想到会挖出这样的秘密。"那个...您是因为这个才对我这么严格的吗?"

"不。我对您严格,是因为您明明有灵气,却总是用粗糙的表达和逻辑硬伤掩盖它。您值得更好的作品,读者也值得更用心的作者。现在,请您专注于您的老管理员,而不是我的过去。"

话已至此,辛腊只好压下好奇心,投入修改。但梅味曾经是作者这个信息,像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心里漾开层层涟漪。她忽然觉得,屏幕上那些冷硬的批评文字,似乎都带上了另一种温度。

第四次修改的过程依然痛苦。梅味对第四章的剧情转折点提出了近乎变态的要求:"这里的反转太生硬了!读者会觉得被欺骗了。您需要埋下伏笔,让反转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怎么埋啊?"辛腊哀嚎。

"细节。对话中的无心之语,一个看似随意的道具,人物某个不同寻常的反应,都可以是伏笔。比如,老管理员总在擦拭一个旧怀表,那是他儿子失踪前留下的。反转时,这个怀表可以是关键线索。"

辛腊依言照做,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这里不行!""动机不足!""情感转变缺乏铺垫!"——梅味的批评依旧犀利,但偶尔会夹杂一句:"这个比喻用得不错",或者"这里的情感描写有进步"。

最让辛腊意外的是,有一次她发去一个"写崩了,求救命"的表情包后,梅味竟然回复:"试试从人物的恐惧出发。他此刻最害怕什么?让他直面恐惧。"

这方法居然奏效了。辛腊仿佛摸到了一点门道,修改的过程不再完全是盲目挣扎。

交稿前夕,辛腊再次熬夜到凌晨。她忍不住给梅味发了条消息:"梅编辑,您睡了吗?我好像卡住了。"

几乎在她发送成功的瞬间,状态就变成了"已读"。

"哪里卡住了?"梅味回复得快得惊人。

"主角发现老管理员其实在保护那个秘密,两人从对峙转为合作...这里的感觉不对,太顺利了,假假的。"

"当然假。他们目标一致,但信念不同。信任不会凭空产生,需要磨合和试探。写写他们的分歧和争吵。"

辛腊盯着这句话,突然福至心灵:"就像我们现在这样?目标都是改好稿子,但您觉得该往东,我觉得该往西,天天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