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把照片一张张扫描、整理,配上文字说明,做成了一本本精美的相册。每天下午,她都会陪着老人们坐在院子里,一起翻看相册,讲述照片里的故事。
“张奶奶,您看这张照片,是您和学生们一起去春游的时候拍的,您还记得吗?”林晓指着一张照片,温柔地问。
张奶奶盯着照片看了很久,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记得,那时候的孩子们都很可爱……”
看着张奶奶脸上露出的笑容,林晓也感到无比欣慰。她知道,这些照片不仅是老人们的回忆,更是他们与过去连接的桥梁,她要守护好这座桥梁,让老人们不再孤单。
第九章:他把祖传的酱油缸搬上直播时,评论区骂他“不孝”
2025年春天,绍兴的小巷弥漫着酱油的香气,沈阿福站在自家的酱油作坊里,看着摆满院子的酱缸,心中满是忧虑。这些酱缸是沈家祖传的,缸沿上的裂纹里还嵌着百年前的酱渍,爷爷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缸在,沈家的根就在”,可现在,作坊的账本上红笔写的亏损数字,比酱缸里的酱油还要稠。
“阿福,房东又来催租了,说再交不上就把作坊收了。”妻子秀莲端着碗咸菜走过来,声音压得很低,“要不……就听爸的,把老缸卖了?古董贩子说能给三万,够交房租还能给娃交学费。”
沈阿福没吭声,蹲下来摸了摸最老的那口酱缸——缸底刻着“光绪二十三年”,是太爷爷亲手烧的。他想起小时候,爷爷抱着他坐在缸边,用长勺搅酱时,酱沫溅到他脸上,咸得他直咧嘴,爷爷却笑:“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咸里有甜。”
那天晚上,沈阿福在网上刷到一个卖手工酱菜的直播,主播对着镜头搅酱缸,弹幕里全是“想买”“有小时候的味道”。他突然拍了下大腿:“我也试试!”
第二天一早,他把手机架在酱缸旁,点开直播。镜头里,他穿着沾着酱渍的蓝布衫,手里攥着桑木勺,刚说了句“这是俺家传了三代的酱油”,弹幕就炸了——
“穿得这么脏,卫生能过关吗?”
“炒作吧?现在谁还吃这种土酱油?”
“缸都裂了,还敢拿出来卖,不怕砸了祖宗的脸?”
沈阿福的手僵在半空,桑木勺“当啷”一声掉进酱缸。他看着弹幕里的字,像被人用酱缸盖子砸了头,嗡嗡的。秀莲在旁边偷偷抹眼泪:“要不别播了,咱还是卖缸吧。”
他没停。那天下午,他把作坊的营业执照、食品检测报告全摆在镜头前,又端来一碗刚蒸好的白米饭,淋上一勺酱油,扒了一大口:“俺家的酱油没加防腐剂,晒够一百八十天,你们看这颜色,这香味,骗不了人。”
有个叫“老绍兴”的网友发弹幕:“你爷爷是不是叫沈老根?我小时候总去你家打酱油,你爷爷给我多舀半勺,说‘娃长身体,多吃点咸的有力气’。”
沈阿福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是!俺爷爷就是沈老根!您还记得他啊?”
“怎么不记得!”“老绍兴”发了张老照片,照片里的小男孩举着酱油瓶,旁边的老人笑得露出豁牙,正是沈老根,“这酱油我找了十几年,终于找到你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