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深刻的是,传统教育培养的是一种“打工思维”——专注于提升专业技能,以换取更高的薪资回报。这种思维模式在工业化时代或许有效,但在今天这个资本全球化、技术颠覆传统的时代,已经显露出其局限性。

财富创造需要的是“所有者思维”或“投资者思维”——关注如何建立系统、让钱和人为自己工作。但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克服深层的心理障碍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 思维模式的隐形禁锢:自我实现的预言

普通人的思维往往被无形中限制在“稀缺心态”中——关注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忽视长期投资;珍惜现有的一点资源,不敢合理冒险;害怕失去已有的,胜过渴望可能获得的。

这种思维模式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形成,却又反过来强化了资源的持续匮乏。当你每天都在为下个月的房租担忧,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你很难有 cognitive surplus(认知盈余)去思考五年后的规划,更不用说学习复杂的投资知识了。

我们的文化中还充斥着对财富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渴望财富,另一方面又潜意识认为“为富不仁”。这种内在冲突让许多人在接近财富时自我破坏,不自觉地退缩到舒适区内。

我曾访谈过一位从小在低收入社区长大的创业者。当他第一次获得百万元级别的投资意向时,连续失眠一周:“我感觉自己像个骗子,我不配拥有这么多钱。差点就放弃了这个机会。”这种“不配得感”深深植根于他的成长环境,几乎断送了他的创业之路。

认知偏差也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财务决策。幸存者偏差让我们只看到成功案例而忽略大量失败的尝试;损失厌恶使我们过于规避风险而错过机会;从众心理导致我们盲目跟随潮流而非理性判断...

一位行为经济学家告诉我:“普通人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信息,而是无法克服自身的认知偏差。他们在市场恐慌时抛售,在市场狂热时追高,重复着相同的错误模式。”

这些思维模式的禁锢比任何外部障碍都更难突破,因为它们已经内化为我们身份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默认镜头。

## 系统结构的隐形壁垒:规则下的规则

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系统看似对所有人开放,实则存在着大量隐形壁垒。这些壁垒不像过去的阶级制度那样明确可见,却同样有效地维护着现有的资源分配格局。

金融系统更倾向于为已经拥有资产的人提供服务。当你需要创业资金时,银行要求你提供抵押品——本质上是在问“你已经有那么多钱了,为什么还需要借钱?”真正的创业者往往因为缺乏初始资本而难以起步。

法律和税收制度复杂无比,有钱人可以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税务规划和法律规避,而普通人则只能老老实实缴纳各种税费。同样的收入,因结构不同,税负可能天差地别。

各行各业的准入壁垒各不相同。某些行业需要许可证,这些许可证的获取往往需要时间和人脉;某些领域需要前期大量投入,形成天然屏障;某些市场已经被几个巨头垄断,新进入者难以生存。

我曾经研究过一个小企业主的案例。他想开办一家食品加工厂,理论上只需要满足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即可。但实际上,他需要应对消防、环保、卫生、劳动等十余个部门的审批要求,其中许多要求相互矛盾,需要“特殊沟通”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