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个年轻人,趁着中年男人愣神的功夫,
也反应过来,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骗局,立刻用力挣脱对方的手,推着自行车飞快地钻出人群溜走了。
围观人群见没了热闹,也渐渐散去,
只留下那个中年男人站在原地,脸色青白交加,手下意识地捂紧了右侧裤袋,惊疑不定地瞪着咖啡馆里那个模糊的侧影,
最终也不敢进去理论,悻悻地快步离开。
事件平息,街道恢复流动。
陆臣端起冷掉的咖啡,抿了一口,
眉头几不可查地微蹙了一下,似乎对咖啡的温度和口感都不太满意,但又懒得要求更换。
对他而言,摄入咖啡因是目的,口味是次要的、可忽略的变量。
街对面,刚从一家文创店出来的苏想,恰好目睹了后半程。
她看到了那个中年男人的表演,
也听到了从咖啡馆窗口飘来的那句奇怪的话,更看到了那句话如同魔法般瞬间戳破谎言的效果。
她好奇地望向咖啡馆,
只看到一个穿着灰色夹克的背影正站起身,将寥寥无几的咖啡杯放回托盘,然后不紧不慢地推开玻璃门,
汇入人流,转眼消失不见。
那背影看起来极其普通,甚至有些单薄。
但不知为何,那句平淡却一击必中的话,
以及那人离开时决绝淡漠的姿态,像一根极细的针,在苏想心里轻轻刺了一下,留下一个微小的、好奇的印记。
她摇摇头,
觉得自己可能想多了,
大概只是个巧合或者路见不平的路人吧。
她夹紧了自己的素描本,朝着公司的方向走去。
(二)
苏想是一家小型文化传媒公司的项目助理,
公司最近接手了一个为本市一家老字号食品厂策划品牌焕新方案的项目。
项目不大,但老板很重视,希望能做成标杆案例。
麻烦在于,
食品厂提供的历年销售数据混乱不堪,电子版和纸质版对不上,关键渠道的细分数据缺失严重。
而方案的核心提案,急需一份清晰、有说服力的销售趋势分析作为支撑。
苏想和同事们在数据库和成堆的文件里扒拉了两天,
毫无进展,项目推进会眼看就要变成批斗会。
“完了完了,明天要是还搞不定,老板非生吞了我不可。”
午休时,苏想对着外卖沙拉唉声叹气,
忍不住对坐在对面、安静吃着三明治的陆臣抱怨了一句。
她和陆臣住在同一栋老公寓楼的不同楼层,点头之交。
因为偶尔在楼道、便利店或者这家常来的“隅角”咖啡馆碰到,
渐渐会打个招呼,偶尔像今天这样拼个桌。
在苏想眼里,
陆臣是个有点孤僻、但似乎没什么威胁的邻居,
从事着什么自由职业或者无业,总之看起来时间很多,总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陆臣咀嚼着三明治,眼皮都没抬一下,仿佛没听见。
苏想也没指望他回应,纯粹是发泄压力,继续絮叨:
“关键是三年前那个线上促销节点的数据,明明应该有个峰值记录的,现在死活找不到源头文件,食品厂那边的人也说不清,真是见鬼了……”
“他们的网店系统,三年前八月升级过。”
陆臣突然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