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韬看到江深,愣了一下,随即挤出笑容:“江先生啊,没事,一点小误会。我们在进行正常勘测,这几位老乡可能有些误解。”
芡实陈看到江深,像是看到了能讲理的人,立刻道:“江先生,你来得正好!你给评评理!他们要动这片芦苇荡,这不是要咱村的命吗?”
江深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转向周韬,问道:“周经理,这片芦苇荡的生态功能非常重要,不知贵公司的环评报告中对这片区域是如何评估的?采取了哪些特别的保护或补偿措施?依据的是《湿地保护法》哪一条条款?”
一连串专业且精准的法律和技术问题,让周韬一时语塞。环评?他们用的是一份通用的区域环评模板,根本没有对这片特定芦苇荡进行深入评估。保护措施?更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尽可能避让”的空话。
“这……具体技术细节,我们的工程师最清楚……”周韬支吾着,试图搪塞。
江深点点头,不再追问,而是拿出随身带的相机,开始对芦苇荡的生态环境、测量标记、以及双方对峙的场景进行拍照取证。同时,他打开录音笔,对周韬说:“周经理,鉴于这片区域可能存在较高的生态敏感性和法律争议,我建议暂缓勘测,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项目风险。您看呢?”
他的举动和话语,既表明了立场,又给了周韬一个台阶下,避免当场冲突。
周韬脸色变幻,最终冷哼一声:“既然有争议,那我们暂时撤回。不过,江先生,我奉劝你一句,做好你的学术研究就好,不要介入不必要的商业纠纷。”话语中的警告意味十分明显。
说完,他带着人悻悻离去。
芡实陈等人松了口气,围住江深:“江先生,多谢你了!这帮人,眼里只有钱!”
江深摇摇头:“陈伯,暂时拦住了而已。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要想真正守住这里,需要更有力的东西。”
“什么东西?”
“法律,科学证据,还有,团结一致的集体行动。”江深目光扫过众人,“我们需要弄清楚他们的合同陷阱在哪里,他们的环评到底可不可靠,这片芦苇荡到底有多重要。然后,让所有人都知道。”
夜幕降临,芦苇荡恢复了宁静,但江深知道,水下的暗流愈发汹涌。旭日公司步步紧逼,镇政府态度暧昧,村民内部意见分化。
他回到借宿的农家,在灯下整理白天收集到的信息:有问题的合同条款照片、村民的证言录音、芦苇荡的生态照片、以及旭日公司测量越界的证据。
他感到自己仿佛在收集拼图,每一片都指向一个可能危及村庄未来的巨大陷阱。而下一步,他需要更专业的武器——法律意见和独立的生态评估。
处暑的凉意渗入夜色,一场围绕土地、生态与发展权的更深层博弈,正在暗流中加速涌动。
(第二章 完)
第三章 灼痕
周韬团队在芦苇荡的勘测被暂时逼退,但栖湖村的空气并未因此轻松,反而像暴风雨前的闷热,愈发凝滞压抑。旭日新能源的推广并未停止,只是策略变得更加隐蔽而具针对性。那种温和的、充满未来感的宣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直接的利诱和更隐晦的威压。
江深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