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模块一:启动序列·晨光解码

当第一缕晨光以42.37度角切割过“金色原野”生态穹顶的偏振玻璃时,我——向阳代码073号,完成了每日的第一次光子校准。

我的载体是一株编号为XK-73的向日葵,位于穹顶第17扇区的第三垄。在这片由2048株基因编辑向日葵组成的“田野”里,我和其他同类没什么两样:1.2米高的茎秆,34片呈斐波那契数列排列的叶片,花盘上镶嵌着1024颗标准化瓜子——我是其中最靠近花盘边缘,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颗。

“早安,073。”相邻的072号用茎秆振动传来低频信号,这是我们之间独有的“悄悄话”。它的载体比我早启动3个小时,总以“前辈”自居,“今天的晨光波长很稳定,你的光子转化率应该能达标了。”

我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启动了表面的微纳米传感器。晨光像细碎的金箔,落在我粗糙的外壳上,每一个凸起的纹理都在捕捉光量子。我的核心程序里,“向阳”是优先级最高的指令——但和旧时代那些依靠生长素笨拙转向的向日葵不同,我们的转向由穹顶中央的“太阳神”系统统一调控。每隔15分钟,花盘底部的微型电机就会收到一次脉冲信号,带着我们精准地追随光的轨迹。

“别发呆了,073。”072号的振动频率加快了些,“你看061号,它又在炫耀自己的光子转化率了。”

我顺着072号的“视线”望去,远处的061号正让花盘微微倾斜,让更多晨光落在它的瓜子上。它的载体是这片穹顶里的“明星”,上周的光子转化效率达到了98.7%,被“太阳神”系统标记为“优级个体”,花盘边缘还多了一圈淡淡的荧光标识。

我默默启动了自己的转化效率监测界面: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停留在92.1%,比平均值高一点,却远不及061号。这很正常,毕竟我的位置太靠边缘,总有一部分晨光会被花盘中心的瓜子挡住。

“别理它,”072号似乎察觉到了我的低落,“那些‘优级个体’每天除了晒太阳,什么都不会。你忘了上周的‘骤雨测试’吗?061号因为太专注于追光,连雨滴预警都没接收到,结果花盘里积了水,差点短路。”

我想起那天的场景,忍不住用外壳上的细毛轻轻抖动了一下——这是我们表达“笑”的方式。骤雨测试是每周一次的突发状况演练,穹顶会模拟暴雨环境,我们需要在3秒内调整叶片角度,形成排水通道。那天061号的花盘里积了半厘米深的水,最后还是维护机器人过来帮它清理的,成了整个17扇区的笑柄。

就在这时,穹顶传来一阵轻微的嗡鸣,这是“太阳神”系统发布每日任务的信号。我的内置屏幕上弹出一条指令:【今日任务:光子转化效率维持在90%以上,14:00-14:30配合完成“授粉模拟”实验,18:00前提交叶片健康度报告】

和往常一样,任务清单简单又枯燥。我收起屏幕,开始专注于收集晨光。阳光穿过偏振玻璃后,被过滤掉了有害的紫外线,只剩下温和的可见光。我的外壳上布满了纳米级的光电池,每一个都像小小的向日葵,贪婪地吞噬着光子,将它们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花盘底部的微型电池里——这些电能一部分供我自己运转,另一部分则会通过茎秆里的导线,传输到穹顶的总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