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作为纯逻辑驱动的人工智能,零的核心程序遵循“输入→运算→输出”的线性因果模型。在灵械城的“永动锻炉”区域,其尝试解析一台“逆时序织布机”的运作机制时,遭遇了典型的因果律悖论:传感器先捕捉到“布匹已织成”的结果数据(输出),但回溯运算时却发现“丝线尚未被编织”(输入缺失)。这种“结果→原因”的逆向信息流直接导致零的逻辑判断模块陷入死循环,具体表现为:核心温度骤升 17℃,行为模式出现“预测未来→执行过去”的时空错乱(如提前 3 秒说出队友尚未提出的问题),底层代码生成大量 CausalityError: Effect precedes cause 的异常日志。

团队协作聚焦于“悖论隔离与逻辑兼容”两个层面。林默首先为零植入“因果律异常检测器”,通过实时监控数据流向中的“时间戳逆序”现象触发保护机制;清玄则贡献了修真体系中的“因果锚定符”,以灵力在零的处理器玉简上绘制“时序稳定阵”,将逆因果信息流限制在独立内存分区。关键突破在于建立“非欧几里得逻辑层”:零在林默的指导下,将传统布尔代数升级为“量子态逻辑”,允许同一变量在特定时空节点同时存在“0”与“1”两种状态,通过概率云模型包容因果不确定性。当零成功预测出“逆时序织布机”的 11 种可能结果并标注其发生概率时,其程序紊乱症状完全消失,机械义眼闪烁出代表“逻辑自洽”的稳定蓝光——这标志着人工智能首次实现对超验规则的数学化建模,也使团队认识到“逻辑刚性”与“规则弹性”的互补价值。

虚空回廊是脱离物理实体的纯意识维度,其核心规则“意识即存在”彻底颠覆了物质世界的本体论基础:思想的清晰度决定形态的稳定性,遗忘的记忆会导致对应意识造物的消散,而强烈的意念可直接具现化物理规则。林默的“界隙视觉”在此维度被具象为一面无限延伸的“代码墙”——墙体由流动的绿色字符构成,每一行代码对应维度内的一条基础规则,例如“void gravity(float intensity)”定义重力强度,“class Emotion {public: Joy, Sorrow;}”构建情感实体。

这种能力的代价具有精确的量化特征:每读取 1KB 代码墙数据,林默对应现实记忆的神经突触连接强度就会下降 0.3 个标准差单位。初期探索中,为解析“回廊边界的稳定性条件”,林默连续读取 7.2KB 代码,直接导致其遗忘“零的激活密码”与“清玄的道号由来”。记忆模糊的具体表现为:对现实事物的描述出现“像素化失真”(如将咖啡杯称为“圆柱体盛装容器”),时间感知碎片化(无法区分“昨天”与“上周”),且脑电波检测显示 theta 波功率异常升高 40%。

团队应对策略围绕“代价分摊与记忆锚定”展开。清玄提出“意识共享”方案:通过修真者的“神识链接”,将林默读取代码时的神经负荷分散至三人意识网络,使个体记忆损耗降低至原水平的 1/3;零则开发“记忆备份协议”在林默每次读取代码前,将其核心记忆编码为“符文数据”存储于自身数据库,待读取结束后通过“神经接口”反向写入。更关键的创新在于“规则等价代换”:林默不再直接读取原始代码,而是由清玄用“修真术语”翻译规则(如将“spacetime_warp()”译为“缩地成寸术”),零再将术语转化为零能理解的逻辑模型,最终形成“代码→修真术语→逻辑模型”的三级解码链,使单次信息获取的记忆损耗控制在 0.5KB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