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闹钟一响,尖锐的铃声把我吵醒。

还没清醒的我,手条件反射地往床边摸去,眯着眼,关了闹钟。

困意瞬间反扑,我闭上眼,计划着再睡五分钟。

还没睡够就被室友“咚咚”的拍床声惊得一个激灵:“快起!再磨蹭实验课要迟到了!”

我连忙坐了起来,赶快收拾好。

像往常一样,迷迷糊糊地套上略显宽大的实验服,拖沓着脚步往实验室赶。

走廊里传来其他同学的说笑声,混杂着消毒水的味道,一股脑儿钻进鼻腔,才让我混沌的脑子稍微清醒了些。

走进实验室,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

糟糕,来晚了,我只能不情愿地找了个前面的位置坐下。

放下书包,脑袋往臂弯里一埋,想趁老师没来再眯两分钟。

喧哗声一停,我就知道老师来了,“唰”地睁开眼睛,直起腰杆。

老师站在讲台上,指着PPT,开始讲述蟾蜍反射弧分析实验的过程。

他的声音时大时小,还会夹着方言,坐在前排的我也有时听不清。

我心里庆幸到“还好有PPT,不然真要抓瞎了。”

老师的声音在实验室里回荡着,“首先要注意剥皮时一定要剥干净,还有解剖时的进针位置……”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点着PPT上的照片,叮嘱着各种注意事项。

说到对蟾蜍颅腔的破坏时,老师特意提高了音量。

俯身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我们每一个人,“找准位置后,一定要精准搅毁,尽量减少后续实验给蟾蜍带来的痛苦。它们也是有生命的。”

他反复强调了好几遍,语气里带着严肃。

又让每个小组出两个成员,去一楼楼梯下的沙坑里拿蟾蜍。

我也跟着凑热闹。

很多蟾蜍挤在一个放满沙子的玻璃缸里,眼巴巴地盯着突然围过来的陌生生物。

比起露在外面的蟾蜍,大家更喜欢翻找藏起来的。

找的过程也很有趣,像在寻宝一样。

很快,每个小组都拿到了一只蟾蜍。

我看着面前玻璃缸里那只蟾蜍,它灰褐色的皮肤皱巴巴的,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疙瘩,模样实在丑陋。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才鼓起勇气伸手去抓。

尽管带着手套,可当指尖触碰到它冰凉且粗糙的皮肤,就像被针扎了似的缩了回来,那触感让我怎么都下不去手。

做了好一会的心理建设,也没敢伸手摸。

最后还是小组其他成员来拿的。

旁边的小组成员已经开始操作了,用手攥住它。

但是只要一用针抵住蟾蜍的脑后,那蟾蜍像是疯了一样剧烈挣扎,四条腿拼命乱蹬,原本就难找的进针位置,在它的晃动下,变得更加难以操作,几个同学手忙脚乱,额头上都渗出了细汗。

看着我们这边毫无进展,老师走了过来。

拿起一只举起,耐心地给我们演示:“用大拇指和食指固定它的头部,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它总是乱蹬的腿,这样就能牢牢控制住了。”

老师的方法很好用,但是我们几个人实在害怕,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总算是把这只不停扭动的蟾蜍给制服了。

接下来,我们按照步骤一步步进行实验。

稀硫酸刺激,剪刀刀划开皮肤、镊子夹皮肤等声音,还有蟾蜍偶尔发出的微弱挣扎声,同学们的惊呼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