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哲没有去上班,他联系了一位知名的儿童心理专家,预约了时间。然后,他做了一件许久未做的事——他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应酬,早早回家,不是检查作业,而是尝试和沐宸一起拼一个搁置了很久的乐高模型。 起初,沐宸很抗拒,但李哲没有像以前一样发脾气,只是自己默默地拼着,偶尔问一句“这个零件在哪?”。 渐渐地,沐宸的眼神被那些彩色积木吸引,手指无意识地摸索着。过了一会儿,他小声说了一句:“那个蓝色的……应该在这里。” 李哲心中一颤,强压住激动,把零件递过去:“哦?是吗?爸爸都没发现,你来看看。” 沐宸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接了过去,小心翼翼地拼了上去。 那一刻,没有言语,但父子之间那堵厚厚的冰墙,似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 苏雯在一旁看着,悄悄红了眼眶。她知道,真正的改变,或许才刚刚开始。但他们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如何修复孩子受伤的心灵?如何重建崩塌的亲子关系?如何真正统一夫妻的教育理念?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难。而那个让他们一度束手无策的手机,此刻正安静地躺在抽屉里,仿佛在等待着下一个考验的来临。
4
沐宸的这次“学校事件”,像一记猛烈的警钟,彻底敲醒了李哲和苏雯。他们痛定思痛,终于明白,家庭教育绝非简单的管束与放纵之争,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它是一项需要智慧、耐心、学习和合作的复杂系统工程。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沐宸去见了儿童心理专家陈医生。 在温馨舒适的咨询室里,陈医生并没有过多地直接询问沐宸,而是通过沙盘游戏、绘画等方式,让沐宸逐渐放松,打开心扉。李哲和苏雯则在另一间房间,接受了陈医生的访谈。 陈医生的话给了他们很大的触动:“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是内心情绪和压力的外在表现。沐宸表现出强烈的厌学、抗拒和消极情绪,根源在于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安全感。这种压力,一部分来自学业的挑战,但更重要的部分,来自家庭环境的紧张。父母频繁的争吵、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乃至对立,会让孩子感到困惑、焦虑和恐惧,甚至产生‘都是我的错’的负罪感。他无力改变现状,只能用消极抵抗、封闭自己,甚至极端行为来发出信号。” 李哲和苏雯羞愧地低下了头。陈医生精准地说中了他们的要害。 “重建孩子的安全感是第一位的。”陈医生建议,“首先,父母必须停止相互指责,真正地团结起来。其次,要放下对学业成绩的过度焦虑,先把重点放在修复亲子关系上。多进行一些没有目的性的陪伴,比如一起运动、玩游戏、聊天,倾听他的想法,而不是急着评判和说教。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他怎么样,父母都是爱他、接纳他的。”
带着陈医生的建议,李哲和苏雯开始了他们的“寻路之旅”。 他们首先召开了一次正式的家庭会议。李哲为自己之前的暴躁和专制道了歉,苏雯也为自己有时无原则的妥协和背后的抱怨做了检讨。他们向沐宸保证,以后会好好商量,尽量不吵架,并且会尊重他的想法。沐宸看着父母诚恳的态度,虽然还是没说什么,但眼神里的冰霜似乎又融化了一些。 他们一起收起了那张贴在冰箱上的“改革方案”,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共同商议的“家庭公约”,里面不仅包含了学习时间的约定,更有每周一次家庭电影夜、周末一次户外活动、每个人都要承担家务等内容。公约是三方一起讨论制定的,沐宸也参与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