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3

教育局的调查最终以虚惊一场告终。投诉被撤回,安然的工作室恢复了正常运营。但她内心的警报并未解除——她意识到与客户保持距离的重要性,尤其是像林浩这样对她表现出好感的客户。

她主动调整了安排,将林浩家的咨询转给了同事,并在最后一次交接咨询中明确表达了边界:“作为咨询师,我必须保持专业性和中立性。您家的案例由我的同事继续跟进会更合适。”

林浩眼中闪过明显的失望,但尊重了她的决定:“我理解。但还是感谢你为我们家做的一切。”

安然松了口气,却又有一丝莫名的失落。她不得不承认,林浩的睿智和担当确实吸引她,但职业道德和过往伤痛让她不敢越雷池半步。

为了转移注意力,安然将精力投入到即将举行的家庭教育论坛中。这是她行业内的首次大型活动,来了许多同行、学者和相关从业者。

论坛第二天,有一场关于“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的专题讨论。安然作为主讲人之一,分享了她遇到的案例和数据:“在我处理的案例中,85%的家庭存在父亲缺位问题,而父亲参与度高的家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明显降低...”

讨论环节,一个男声从后排响起:“我很赞同顾老师的观点。但我想补充一点:父亲缺位不仅是时间问题,更是质量问题。很多父亲人在心不在,这种‘物理在场+心理缺席’可能比完全缺席更具伤害性。”

安然循声望去,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站了起来。他穿着简单的衬衫牛仔裤,却自带一种沉稳气场。

“我是陈阳,‘父职教育’项目的发起人。”他自我介绍,“我们专门帮助父亲学习如何更有质量地参与家庭教育。”

论坛休息期间,陈阳主动找到安然:“顾老师,久仰。您的案例分享很精彩。”

“您的观点也很有启发。”安然真诚地说,“‘物理在场+心理缺席’,这个概括太精准了。”

两人自然而然地聊了起来。陈阳原本是儿童心理咨询师,三年前开始专注父职教育领域,创办了公益组织帮助父亲们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

“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焦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问题的孩子’这个铁三角。”陈阳说,“只改变母亲或孩子是治标不治本,必须让父亲真正参与进来。”

安然感到难得的共鸣:“确实!我遇到过太多母亲独自带着孩子来咨询,父亲永远以工作忙为借口缺席。”

论坛结束后,几个同行相约聚餐,安然和陈阳都在其中。餐桌上,大家继续讨论行业现状和挑战。

“最难的是公众认知。”一位同行抱怨,“很多人还是认为我们是‘高级家教’或者‘调解员’。”

陈阳点头:“所以我们需要更多行业交流和标准建立。事实上,我正在筹备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联盟,不知各位有没有兴趣参与?”

大家都表示支持。安然看着陈阳——他说话时不急不缓,眼神坚定,既有理想主义的热情,又有务实者的沉稳。

聚餐结束,陈阳主动提出送安然回家。车上,他们继续聊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