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盘古开天的本源之力——洪荒大陆的诞生基底
混沌未分之时,无天无地,无阴无阳,唯有“混沌核心”孕育盘古氏。历万劫而醒,盘古持“开天斧”劈裂混沌: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斧光所及之处,混沌气流化为“鸿蒙紫气”,斧刃余威凝成“先天灵材”,而盘古自身的肉身、精血、神魂,则成了洪荒大陆的“本源骨架”。
当混沌彻底分离,“天”升九万里,“地”凝为球形大陆——此即“洪荒大陆”。彼时大陆无“海洋”之分,唯有“混沌浊气”汇聚的低洼处形成“黑水渊”,无“山脉”之限,仅盘古脊柱所化的“不周山”矗立于大陆中央,撑起天地。若以混沌尺度丈量,此时洪荒大陆的总面积,已达1.5×10²²平方公里(即15万亿亿平方公里)——这一数字并非凭空臆测,而是后世鸿蒙宗“玄空大长老”于藏经阁《洪荒地理考》中,以“鸿蒙盘推演+先天星图校准”所得:以不周山为圆心,向东至“扶桑神树”的距离为1.2×10¹⁰公里,向西至“昆仑墟西极”的距离为1.1×10¹⁰公里,向南至“不死火山”的距离为1.3×10¹⁰公里,向北至“极北黑水”的距离为1.4×10¹⁰公里,按球形表面积公式计算,最终得此精准数值。
这方大陆的“大”,不仅在于面积,更在于“维度包容”:它涵盖“九天”(天域)与“十地”(地域),天域与地域间无明确界限,仅以“灵脉浓度”区分——天域灵脉漂浮于高空,形成“浮空大陆”,地域灵脉扎根于地核,凝成“固态陆地”。二者共同构成“完整洪荒”,无任何外海阻隔,唯有“内海”(如北冥、南海、东海、西海)镶嵌于陆地之间,总面积约为大陆总面积的1/5,即3×10²¹平方公里。
彼时的洪荒,尚无“凡界”概念,所有生灵(先天神圣、混沌残魂、先天神兽)皆活动于这方球形大陆之上,其活动范围动辄以“百万公里”为单位——如鲲鹏栖息的“北冥”,东西跨度达5×10⁹公里,南北跨度达4×10⁹公里,足以容纳千个后世“太平洋”;如凤凰族群的“不死火山”流域,火山群覆盖面积达2×10⁹平方公里,比后世整个亚洲大陆(约4.4×10⁷平方公里)还要大45倍。这种“尺度碾压”,源于盘古开天的“本源之力未散”——直到历次量劫消耗本源,大陆才逐渐破碎,最终有了后世华夏大地的“凡界尺度”。
第一卷:洪荒大陆的宏观地理架构——九天十地与内海的面积详考
第一章 九天:浮空天域的面积与分布
“九天”并非指“九层天”,而是盘古开天时,轻清之气汇聚的九片“浮空大陆”,每片天域皆有独立灵脉支撑,彼此以“星云带”连接,总面积约为洪荒大陆总面积的1/3,即5×10²¹平方公里。玄空在《洪荒地理考》中,对每片天域的范围、边界、地标皆有详细记载:
1. 紫微天:中枢天域的“帝星之土”
- 面积:8×10²⁰平方公里(约为后世地球表面积的1.56万倍)
- 位置:不周山正上方,距地面约3万里,是九天的“中枢枢纽”
- 边界:东接“太微天”,西连“天市天”,南邻“赤霄天”,北靠“玄武天”,边界以“紫微星云带”为界,星云带宽达10万公里,内部漂浮着“帝星石”,是先天神圣感知天道的“灵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