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春节前夕,林晚带着母亲回到了老家。老房子已经重新装修过,墙上挂着她们的合照,桌上摆着刚贴好的春联。母亲忙着在厨房准备年夜饭,林晚则在一旁帮忙打下手。熟悉的饭菜香弥漫在屋里,温暖而踏实。

除夕夜,母女俩坐在沙发上看春晚,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母亲忽然说:“晚晚,妈真为你高兴。你现在不仅自己过得好,还帮了那么多人。”林晚握住母亲的手,笑着说:“妈,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是你给了我生命,而重生给了我重新爱你的机会。”

窗外烟花绽放,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母女俩的脸庞。林晚知道,前世的悲剧早已远去,这一世,她用努力和爱,不仅逆转了自己的命运,更给了母亲一个幸福安稳的晚年。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携手克服。而“晚绣”也会像一颗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第四章

“晚绣”工作室的规模逐年扩大,林晚从最初的“一人多岗”,到如今组建了专业的运营团队。她特意在工作室留出一间宽敞的刺绣室,供母亲和学员们创作,墙上挂满了学员们的优秀作品,俨然成了小型刺绣展览馆。

这年春天,林晚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为即将举办的非遗文化展设计主题刺绣作品。接到需求时,她第一时间想到了母亲,“妈,这次我们一起完成,把您最擅长的苏绣针法和现代文创结合起来。”母亲眼中闪过惊喜,当即点头答应。

接下来的一个月,母女俩几乎每天都泡在刺绣室。林晚负责设计图案,将传统山水与城市地标融合;母亲则专注于针法,用细腻的丝线勾勒出层次分明的画面。有时两人为了一个配色争论不休,最后却总能在彼此的妥协中找到最佳方案。当这幅名为《古今交融》的刺绣作品完成时,连见多识广的非遗展策展人都赞不绝口:“这不仅是刺绣,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展的成功,让“晚绣”成为了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的代表品牌。林晚趁热打铁,推出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带着母亲和学员们走进中小学,教孩子们简单的刺绣技巧。看着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绣出歪歪扭扭的花朵,母亲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我这老手艺,还能让孩子们这么喜欢。”

事业顺风顺水,林晚的个人生活也迎来了新的转机。在一次文创交流会上,她认识了建筑师周屿。周屿温文尔雅,对传统文化有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