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字区的窝棚里,柳芸娘有些粗重的呼吸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白日里那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和野菜,和偶尔才能吃到的肉,显然不足以支撑她孕中期的消耗。
借着篝火的微光,林小野看到她脸上不正常的潮红和额角的虚汗,心中不由一沉,
“娘,您感觉怎么样?”林小野摸了摸她的额头,有些低热。到了营地伙食反而下降了,因为周边山林人多,不仅仅是她在试着捕猎,
而且,山坡上的营地太吵闹了,足以惊走原本能够被捕捉的小生灵。
“没事,就是有点累。”柳芸娘勉强笑了笑,手不自觉地护着腹部,“孩子今天动得厉害。”
林小野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仅靠陈文禹和李氏那点微薄的工钱,以及每日那点清粥,根本无法保证母亲和胎儿的健康,更别提改善所有人的处境。
她必须利用自己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找到更高效的“变现”方式。
第二天,她没有再去领粥,而是背着背篓,在营地内外仔细搜寻。
她的目标明确——寻找更多种类、更有价值的草药,以及任何可能被忽视的“商机”。
在营地边缘一条相对干净的溪流旁,她发现了几丛长势良好的薄荷和野菊,
在向阳的坡地上,她找到了活血化瘀的三七和止血的白芨,
更重要的是,在一片被其他流民忽略的乱石滩上,她发现了一些附着在石头上的、灰白色的地衣——石耳。
这东西虽然不起眼,但营养丰富,口感类似木耳,晒干后易于储存。
她还留意到,营地里的流民大多使用简陋的陶罐或直接在地上挖坑生火,不仅效率低下,烟雾大,也不安全。
她想起了前世在野外生存时搭建的省柴灶和简易滤水装置。
一个初步的计划在她脑中形成,
下午,她带着采集到的石耳、薄荷和一些三七回到窝棚。
陈文禹和李氏也下工回来了,脸上带着疲惫,李青花带回了一小碗鞣制皮革用的、带着怪味的动物胶质,这算是额外的“福利”。
陈文禹则只带回了几文钱。
林小野将石耳清洗干净,和一点点粟米一起煮了一锅黏稠的粥,热粥下肚,柳芸娘的脸色好看了些,
“姐,这个滑滑的东西好吃!”林石头咂着嘴说道。
陈文禹看着那锅不同于往日清汤的粥,惊讶地问:“林姑娘,这是——”
“石耳,长在石头上的,能吃,而且营养好。”林小野简单解释,然后看向陈文禹和李氏带回来的东西,“
陈先生,李婶,你们做的工太辛苦,回报却太少。我想试试别的法子。”
她拿出那些草药:“营地缺医少药,小病小痛没人管。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另外,”
她指着窝棚角落里那个费柴、冒烟的土灶,“我或许能弄出更好用的灶,省柴,烟也小。”
陈文禹和李氏面面相觑。草药他们能理解,但这改灶....
“林姑娘,这灶如何改?”陈文禹疑惑。
林小野没有立刻解释,而是拿出几块黏土,开始在地上比划。她设计了一个带有回烟道和通风口的简易省柴灶结构,虽然受限于材料,无法做得太复杂,但原理讲得清清楚楚。
“这样改造,柴火燃烧更充分,热量更集中,煮东西更快,也更省柴。”林小野总结道。
陈文禹看着地上那清晰的图示,虽然有些地方不甚明白,但大致原理似乎可行。他再次被林小野层出不穷的“本事”所震撼。
“可是谁会愿意让我们改灶呢?”李氏提出了现实问题。
“先从我们自己开始。”林小野果断道,
“陈先生,明天你下工后,我们一起去弄些黏土和石块,先把我们自己的灶改了。效果好了,自然有人会看到。”
接下来的两天,林小野一边照料柳芸娘,用采集的草药为她补充元气,一边和陈文禹一起,改造窝棚后的土灶。
她利用石块和黏土,严格按照设计垒砌,留出烟道和通风口。
当新灶第一次点燃时,效果立竿见影。
火苗集中在灶膛中心,燃烧旺盛,烟雾大部分被引入后方矮坡,窝棚内几乎不受影响,烧开一罐水的时间明显缩短。
隔壁窝棚一个经常和柳芸娘一起做针线的妇人看到,好奇地过来张望。
“林嫂子,你们这灶,看着不一样哩?烟真小。”
柳芸娘按照林小野事先的嘱咐,笑着回答:“是小女瞎琢磨的,说这样省柴火。”
那妇人将信将疑地走了。
林小野并不着急。
她开始有选择性地接诊一些病人。不再是免费赠送草药,而是要求用食物、有用的物件或者信息来交换。
她主要治疗常见的腹泻、风寒咳嗽、皮外伤等,用药谨慎,效果显著,而且收费低廉,很快就在丙字区积累起一点小小的名声。
同时,她改良的省柴灶也因为确实有效,逐渐引起了注意。
开始有相邻的流民试探着询问,能否帮他们也改一个,愿意支付几文钱或者一小把粮食。
林小野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对陈文禹说:“陈先生,改灶需要黏土和合适的石块,还需要力气。这是个机会。你可以组织几个信得过、有力气的流民,专门做这个。你负责沟通和安排,他们出力气,收益分成。”
陈文禹眼睛一亮!
这不再是单纯的出卖劳力,而是类似于一个小小的工吏队伍,他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这不仅能赚取更多收入,还能在流民中建立起一定的人脉和影响力。
“林姑娘高见!我这就去物色人手!”陈文禹顿时干劲十足。
另一方面,林小野将采集到的石耳晒干,连同一些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薄荷、野菊花茶包,打包成小份,通过柳芸娘和李氏在做针线、处理皮革时,向相熟的妇人推荐。
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对于改善饮食、预防疾病有些微作用,而且价格极其低廉,很快也打开了一点销路。
知识,正在一点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存资源。
柳芸娘得到了更好的照料和营养,咳嗽和低热渐渐消退,脸色也红润了些。
窝棚里的食物不再仅仅是清粥,偶尔能有一点石耳、一点杂粮,甚至李氏偶尔能从工匠区带回一点点肉皮或边角料熬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