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或者说,我真的别无选择吗?

3. 代价与反思

获得补助金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起初,经济压力的确减轻了不少。我不必周末清晨五点起床去早餐店打工,也不用晚上熬夜做家教。有了更多时间学习,我的成绩确实有所提高。

但内心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每当在校园里遇到沈岸,我都会下意识地躲开。他并没有对外宣扬我的行为,甚至没有再提起那件事,但这种沉默反而让我更加不安。我曾经试图道歉,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说什么呢?说“对不起我抢了你的补助金,但我确实需要它”?

更糟糕的是,食堂王阿姨不知从哪儿听说了补助金的事。有一天打饭时,她突然问:“小晨啊,听说你拿到了学校的特困补助?”

我心里一紧,含糊地嗯了一声。

她若有所思地看了看我,然后舀了比平时多一倍的菜给我,“年轻人不容易,多吃点。”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费尽心机从她那里多骗几块肉,却从未坦诚过自己的处境。如果我一开始就告诉她我的经济困难,她会理解吗?

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小型社会,秘密很难长久保持。渐渐地,班里有些同学开始疏远我。没有人明说,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看我的眼神变了。

“听说沈岸因为没拿到补助金,暑假不能留在学校准备考研了,得回家帮忙干农活。”一天,李晓芸无意中提起。

我的心猛地一沉。“他...他家很困难吗?”

“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他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家里还有个奶奶要照顾。那部手机确实是他妈妈省吃俭用买的,怕他在大学被人看不起。”

我沉默了。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为了生存,变成了曾经最鄙视的那种人——为了一点利益,不惜伤害他人。

学期末的哲学课上,老师正好讲到了伦理学中的“电车难题”:为了多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牺牲少数人?同学们热烈讨论着,我却如坐针毡。

我的情况不就是变相的电车难题吗?为了自己的生存,我选择了牺牲沈岸的机会。但我真的有权利做这个决定吗?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脑海里反复回放着沈岸问我“没了这钱你会饿死吗”时的表情,以及我那个郑重的点头。

说实话,没有那笔钱我真的会饿死吗?可能不会。但会过得很艰难,可能要打更多工,可能会营养不良,可能会买不起必需的教材。但这些都是“可能”,而非“一定”。

而沈岸失去的,是确确实实的机会——准备考研的时间,或许还有更多我不知道的。

我第一次真正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为了多打两块肉编造恋爱故事,到为了补助金举报竞争对手,我一步步地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生存固然重要,但失去底线的生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