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两人在教学楼走廊讨论分工。沈亦舟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的页面上已经写满了实验思路,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我初步列了三个反应路径,你看看有没有想调整的部分。”他把笔记本递过来,指尖不小心碰到苏晚的手,又很快收回。
苏晚接过本子,看着上面详细的步骤标注和风险提示,连试剂浓度的最佳范围都标得清清楚楚,心里暗暗佩服。“我觉得第二个路径里,催化剂的选择可以再优化一下,之前查资料看到有种新型催化剂能提高产率。”她指着其中一段说。
沈亦舟闻言,立刻拿出手机查文献,片刻后抬头:“你说的是吡啶类催化剂?确实可行,我晚上再补充相关数据。”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实验时间定在周四下午?我把实验室预约好了,避开人流高峰。”
周四实验当天,苏晚提前十分钟到实验室,却发现沈亦舟已经在了。他不仅把需要的试剂按顺序排好,还在她的实验台前放了一副新的手套和护目镜,旁边贴着一张便签:“手套是小号的,护目镜调过松紧,你试试合不合适。”
苏晚拿起手套戴上,大小刚好,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实验进行到一半,她需要称量极易吸潮的试剂,刚要打开干燥器,沈亦舟已经递来一支烘干过的药勺:“刚在烘箱里烘过,温度刚好,不会影响试剂纯度。”
中途休息时,苏晚去接水,回来发现沈亦舟正帮她整理实验记录,把她潦草的草稿补充成清晰的表格。“你记录的关键数据都对,就是格式可以再规范些,方便后续写报告。”他指着表格说,语气比平时柔和了些。
夕阳西下时,实验终于顺利完成。收拾仪器时,苏晚不小心碰倒了烧杯,沈亦舟反应极快地扶住,还顺手帮她擦掉溅在白大褂上的试剂:“这个试剂有点腐蚀性,回去记得用温水泡一下再洗。”
走出实验室,晚风带着香樟的味道吹过来。苏晚看着身边并肩走的沈亦舟,忽然觉得,和“冰山学神”组队,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他的细心,藏在每一个让人安心的小细节里。
4 雨夜送伞:他抱着两把伞等在教学楼楼下
周四傍晚的课刚结束,窗外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砸在玻璃上,溅起细密的水花,原本热闹的教学楼走廊很快安静下来,只剩下同学们讨论怎么回家的声音。
苏晚趴在窗边,看着楼下被雨水模糊的路面,心里犯了愁——早上出门时没看天气预报,把伞落在了宿舍,现在这雨势,根本没法冲出去。她掏出手机想叫外卖顺便带把伞,却发现信号断断续续的,订单页面半天加载不出来。
“没带伞?”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苏晚回头,看见沈亦舟站在不远处,背着书包,手里还抱着两把折叠伞。
她有些意外,点点头:“嗯,早上忘带了。”
沈亦舟走到她身边,把其中一把伞递过来:“这把给你,伞骨是加固的,风大也不容易吹翻。”他递来的伞是浅蓝色的,伞面上印着小小的云朵图案,和他平时清冷的风格不太一样。
苏晚接过伞,指尖碰到伞柄,是温热的——显然是被他揣在怀里捂热的。“那你呢?你只有两把伞,给了我你怎么办?”她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