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
而自己那篇名为《血色童谣》的恐怖短篇,三天前才刚刚在加密文档里敲下最后一个句号。
里面最关键的恐怖意象,那个徘徊在旧巷中,引诱路人走向深渊的怪物,就是一个唱着歌的红眼孩童。
她以为之前影响的只是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让楼下吵闹的狗安静,或者让楼上的邻居停止装修。
直到昨晚,她为了测试自己能力的边界,随手写下了“一位老人在老城区的巷口被恐怖童谣惊吓晕倒”,没想到,笔下的文字竟能如此精准地化为现实,甚至唤醒了某种早已潜藏在这座城市阴影下的“叙事污染”。
当晚,苏清浅逃也似地回到了那家濒临倒闭的旧书店,这里是她的秘密基地。
她推开密室的门,坐在那台老旧的电脑前,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飞舞。
她必须写一个故事,一个能覆盖掉那个“红眼孩童”的,更温暖、更有传播力的故事。
“一位穿蓝裙子的小女孩,每晚都会出现在老城区中心那盏最亮的路灯下唱歌。“
”她的歌声温柔而治愈,像月光一样,专门吸引那些饱受失眠困扰的居民驻足聆听。“
”一周后,当最后一个失眠者也在她的歌声中安然入睡时,她会微笑着消失,只在路灯下留下一张手绘的感谢卡,上面写着:‘谢谢你们,听我唱完了最后一首歌’。”
她特意为这个故事加入了明确的情感闭环与积极的社会反馈,以避免再次引发任何恐慌。
按下保存键的瞬间,屏幕上浮现出一行冰冷的文字:“叙事结构完整,动机合理,通过。执行周期:72小时。”
接下来的三天,老城区果然开始流传起“路灯女孩”的都市传说。
人们用手机拍下那个模糊的蓝色身影,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哪家小孩这么有才”的讨论。
那些曾经因失眠而焦虑的居民,竟真的有人带着安眠药和折叠椅,专门去听那抚慰人心的歌声。
更重要的是,陈医生那边再也没有接收过念叨着“红眼孩童”的昏迷病人,之前那七位患者也反馈说,纠缠他们许久的噩梦彻底消失了。
第四天清晨,苏清浅刚一打开电脑,就收到了新的系统提示:“首次连续成功干预现实污染达成,解锁权限:【正式编辑】。”
紧接着,另一条警告信息弹出:“警告:检测到高阶叙事波动,疑似存在其他作者活动痕迹。”
其他作者?苏清浅的心猛地一沉。
与此同时,她习惯性地点开本地新闻网站,一则头条新闻赫然映入眼帘:“昨夜郊区山体突发塌方,唯一途经大巴奇迹生还!司机称‘突发奇想’临时绕道,全车乘客躲过一劫。”
报道配图里,司机正对着镜头憨厚地笑着。
苏清浅的目光却死死锁住了他工作牌上的姓名。
那个名字,是她某本写了一半就放弃的废稿里,一个出场不到三百字就领了便当的龙套角色。
她“砰”地一声合上电脑,房间里死一般寂静,只有她急促的呼吸声。
眼神里的惊愕与恐惧,逐渐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所取代。
原来,不是只有她在写。
还有别人,在拿这个真实的世界,当他的草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