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品小说《我,崇祯,在大宋天子守国门!》,类属于历史古代类型的经典之作,书里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崇祯赵桓,小说作者为东方笑笑生,小说无错无删减,放心冲就完事了。我,崇祯,在大宋天子守国门!小说已更新了267342字,目前连载。
我,崇祯,在大宋天子守国门!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同知枢密院事兼兵部尚书孙傅,听闻官家登城,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
他身上的甲裳都还未穿戴整齐,一见到崇祯,便立刻拱手行礼,朗声说道:“官家勿忧!金人虽则凶悍,但臣,誓与此城共存亡!有臣在,东京就在!”
孙傅是文官主战派代表,政治立场坚定。
一年前,金军第一次围城时,孙傅曾与李纲、张叔夜等共议防务,参加过东京保卫战,是朝中少有的骨硬之人,自恃经验老到,底气颇足。
然而,饶是孙傅拍着胸脯如此保证,崇祯却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因为当年,也有一个人,在他面前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五年平辽”。
结果呢?后金的铁骑,不到一年,就兵临北京城下,几乎让他大明倾覆。
自那一日起,崇祯便再也不相信任何人的口头保证。
“孙傅,朕问你,若金军日夜不缀强攻东京,你可有守城退敌良策?”崇祯淡声问道。
孙傅朗声答道:“陛下放心!臣必将尽忠职守,鞠躬尽瘁!金贼休想踏破我东京城池一步!”
“朕不是问你有没有忠心。”崇祯眉头微皱:“朕在问你,有没有具体的守城退敌之策?”
孙傅一滞,仍笑答道:“全城百姓同心协力,士卒上下齐心,臣敢保证,必能守住东京!陛下您就宽心吧!”
崇祯眸中寒光一闪,冷然斥道:“朕他妈问你,可有守城退敌之策?!听不懂人话吗?”
这一声怒吼,如同炸雷,让周围的将士和官员全都吓得浑身一哆嗦。
孙傅面色一僵:“臣……臣……尚未筹划详尽的守城之策……”
“那就赶紧给朕去想!”
崇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孙傅,朕信你的忠心三分,但剩下的七分,朕要看你的实绩!”
“臣……遵旨。”孙傅低头应命,神色羞愧。
风,愈发猛烈了。
雪,也下得愈发密集。
崇祯的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远方的金营。
浮夸的空谈,抵挡不住城下的敌人;唱高调的忠诚,救不了一城百姓的性命。
这天下之重,这社稷之危,必须交到真正有能力、能将策略化为雷霆兵锋的人手中。
崇祯决定召回大宋铁壁李纲。
李纲,字伯纪,是抗金名臣。
就在一年前,金军第一次围攻汴京,徽宗吓得魂飞魄散,匆忙传位给太子,把一个烂摊子扔给了宋钦宗,自己则盘算着南逃,唯恐当了亡国之君。
当时朝野上下主张议和迁都者甚多,唯有李纲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迁都议和。
他以一介文臣之身,整饬军备,修葺城防,鼓舞民气,最终硬生生地逼退了金人,保住了东京。
可惜,如今金军第二次兵临城下之时,这位大宋的救星,却早已被贬逐到了南方。
原因无他,只因他太过刚直,敢于犯上,得罪了太多的权贵。
那些主和之辈,趁机落井下石,将他排挤出京,弃如敝履。
崇祯心中清楚,历史的悲剧,已经近在眼前。
彼时的宋钦宗,正是听信了这帮主和派的谗言,将李纲这等定海神针般的人物流放,最终才酿成了靖康之辱,宗社倾覆。
历史已经用血淋淋的教训证明了:没他,真不行。
李纲不仅善于守城,更重要的是,他是整个主战派的精神领袖。
只要他能回来,必然能带动更多的朝臣主张抗战,狠狠地压制住那股投降的歪风邪气。
这等定国安邦的人才,必须立刻召回!
此时此刻,若再顾及什么皇帝的面子,不肯承认之前的错误,等到金人真的开始攻城,那便悔之晚矣!
“传旨。”
崇祯转过身,对着身后的御史笔吏,肃然下令:“八百里加急,召李纲即日还京!命他直赴枢密院听用,不得有误!”
身后的御史笔吏,不敢怠慢,应声而去。
从大明灭亡的惨痛教训中,崇祯悟出一桩铁律:
亡国,未必始于敌强,实则亡于己弱;
兵败,未必因兵寡,实则败于纪纲涣散、人心离离。
昔年李自成起自陕西,席卷中原,明廷文武空存虚名,地方将帅阳奉阴违,朝廷束手,百姓无援,国势如风中残烛。
身为天子,崇祯困于庙堂章奏之中,终致山河破碎、宫阙成灰。
他记得那一夜,紫禁城火光冲天,百官如丧家犬四散奔逃,宫人哀号哭嚎,殿宇焚毁。
自己孤身立于煤山之巅,万念俱灰,缢死枝头,成了后人史书中的亡国之君。
再睁眼,魂归北宋东京。
若今生再蹈前辙,纵得天命再赐,亦无颜面对苍生。
今日之东京,金军再度压境,一如昔年闯军破京。
只是此时不同彼时,崇祯已非昔日闭门议事、空耗时日的宫中主,而是手执兵符、临阵主事的大宋官家。
他深知,若想力挽狂澜,光有意志和热血远远不够。
主战需有良将,守城更需干才。
李纲,便是此等人物。
他不仅是守土有责的栋梁,更是能以一己之力激励将士、凝聚人心的旗帜。
将其外放,无异于自断臂膀,召其归京,方为正本清源。
然良将未至,东京士气已危,须鼓舞士气。
城头风雪交加,崇祯立于女墙,目光如铁,忽一声厉喝:
“列阵!”
守城将士们条件反射般立刻站好队形,有人还在打哆嗦,不知道官家要做什么。
崇祯站在城楼高处,背后是猎猎作响的黄龙旗,他扫视全军,声音如钟:“将士们,朕,与你们同在!”
声音不大,但很有穿透力,带着一股子豁出去的劲儿。
然而,现场的气氛有点尴尬。
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人不明所以,有的人面露笑容,一副无所屌谓的样子。
很显然,这种“上官与你同在”的戏码,他们看多了,听腻了,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崇祯心里一沉,但脸上不动声色。
“金兵势大,北线连破八州,宋军望风而逃,你们害怕,朕知道。”
他说着,一步步走下台阶,踩在厚厚的积雪里,走到了士兵们的面前,盯着他们:
“但朕想问你们一句,你们到底是怕城外的敌人,还是怕在自己家人面前丢人?”
众人默然,一时间只听风声猎猎。
咦,这鼓舞士气的方法好像不行啊?
崇祯有些发懵。
史书上写的那些经典战前动员套路,怎么到我这儿就失灵了?这届士兵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