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招来了。但如何将这群乌合之众锻造成能上战场的刀锋?这是朱元璋面临的最大考验。距离郭子兴规定的一月之期,只剩下不到十天。
他没有急于返回濠州。那片权力倾轧的泥潭,没有实力回去就是找死。他将队伍带到一处更加偏僻、易守难攻的山坳里,开始了疯狂的整训。
立规矩: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三条铁律:“一,不听号令者,斩!二,奸淫掳掠、欺压百姓者,斩!三,临阵脱逃、背叛兄弟者,斩!” 语气冰冷,杀气腾腾。他深知,纪律是军队的灵魂,尤其在初创阶段,必须用铁血手段树立绝对权威!他用老兵王五试图偷窃流民粮食的行为立威,当众宣布罪状,然后亲手挥刀将其右耳斩下!鲜血飞溅的场面震慑了所有人!从此,无人敢轻易触犯军纪。
练筋骨:时间紧迫,无法系统操练阵法。朱元璋将重点放在最基础的体能、耐力和简单的搏杀技巧上。天不亮就带人负重越野爬山,烈日下练习劈砍刺杀(用削尖的木棍代替长矛,用木刀练习刀法),夜里还要练习夜行和潜伏。训练强度极大,他自己身先士卒,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练。徐达、花云等身体底子好的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标兵;汤和、周德兴等人咬牙坚持;几个吃不了苦想偷懒的,在朱元璋冰冷的目光和严厉的惩罚下,也只能硬着头皮跟上。短短数日,这支队伍的精气神已焕然一新,行动间有了令行禁止的雏形。
喂饱饭:朱元璋深知,要让马儿跑,必须让马儿吃草。他利用吴良(猎户)的箭术和徐达的勇猛,带人伏击了一支十几人的元兵溃兵小队。这些溃兵刚劫掠了一个小村,带着抢来的粮食和几件破烂武器。战斗短暂而激烈,朱元璋亲自指挥,徐达正面冲杀,花云力大破阵,汤和、周德兴侧翼包抄,吴良远处狙杀头目。干净利落全歼敌人,缴获了宝贵的粮食和几把真正的刀枪、一副皮甲。这次胜利,不仅解决了粮荒,更让新兵们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对朱元璋的指挥能力产生了近乎盲目的信任!那副最好的皮甲,朱元璋毫不犹豫地给了在战斗中负伤的徐达。
砺刀锋:武器奇缺。朱元璋带人搜罗一切可用之物:砍伐硬木制作长矛杆、削尖木棍当标枪、收集石块当投掷武器。他亲自示范,教导士兵如何利用地形、如何配合、如何在武器简陋的情况下最大化杀伤力。他结合在皇觉寺偷读的兵书和在濠州城下观察到的战阵,琢磨出几套简单实用的配合战法,比如三人一组,反复演练。
山坳里,日夜回荡着操练的呼喝声、兵器的碰撞声和朱元璋严厉的训斥声。这支小小的队伍,如同被投入熔炉的粗铁,在朱元璋这双冷酷而精准的“铁匠之手”下,经历着痛苦而迅速的淬炼。
归期将至。朱元璋站在山岗上,望着山下在夕阳中操练的队伍。虽然只有二十四人,装备简陋,但那股凝聚起来的、如同初生牛犊般的锐气和对他毫无保留的忠诚,让他胸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豪情和信心!
徐达、汤和、周德兴、吴良、花云……这些名字,连同他手下那十名经历了磨合、已被他收服的老兵(吴良老兵的眼神也早已从冷漠变成了敬畏),构成了他朱元璋起家的第一块基石!这二十四人,将是他未来横扫天下的核心班底!是真正属于他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骑”!
他握紧了腰间的刀柄,冰冷的触感提醒着他前路的凶险。濠州城内是郭子兴的猜忌和郭天叙的杀机,城外是元军的铁骑和红巾军内部的倾轧。带着这二十四个人回去,是福是祸?
但朱元璋的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和锐利。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附他人、在夹缝中求存的小卒了!他有了自己的刀!虽然这刀还很稚嫩,但已经开锋见血!他要用这柄刀,在濠州那潭浑水中,劈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弟兄们!”朱元璋转身,声音洪亮,在山谷中回荡,“吃饱饭!磨快刀!明日,随我回濠州!让那些瞧不起咱们的人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兵!”
“吼!”二十四人齐声应诺,吼声震天!简陋的武器在夕阳下闪烁着寒光。
龙潜濠梁,爪牙初砺。未来的洪武大帝,带着他原始而忠诚的班底,踏上了返回血腥权力场的归途。等待他们的,是更加残酷的考验和无尽的烽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