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不过数日,这桩“尚书府沐浴风波”已然传遍京城,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有甚者,将故事添油加醋,编成香艳段子,在酒肆茶馆间流传。
一日,文轩的好友王秀才急匆匆来找他,神色怪异:“文轩兄,你可知道如今满城都在议论你与魏小姐之事?”
文轩苦笑:“清者自清,随他们去罢。”
王秀才摇头道:“非也非也,我今日在酒楼听得一版本,说你当时是故意躲在屏风后,就为窥视魏小姐沐浴;还有人说你被魏府家丁打得鼻青脸肿,跪地求饶...”
文轩听得目瞪口呆,这才意识到人言可畏。
与此同时,魏尚书府上也是门庭若市。不少官家夫人假借探望为名,实则打探消息。魏夫人气得几日不愿见客,心莲更是整日躲在闺房,羞于见人。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京城一家戏班子竟迅速编排了一出《书生误入浴堂春》的滑稽戏,虽然未敢直指尚书府,但明眼人都知典故何在。魏尚书派人前去交涉,班主连连赔罪,却也为难道:“小的们混口饭吃,这故事满城皆知,咱们不演,别家也会演啊。”
在这片纷扰中,唯有一位老者看得明白。那是魏尚书的老师,已致仕的大学士周老大人。他来访时笑道:“民间笑话,越是压制,越传得厉害。不如泰然处之,笑谈随它自灭。”
魏尚书深以为然,却又皱眉:“只是小女声誉...”
周老大人捋须笑道:“老朽倒有一计。”
几日后,魏尚书在府中设下小宴,特意邀请了几位平日最爱传播闲话的朝中同僚。酒过三巡,魏尚书主动提及“沐浴风波”,笑道:“小女日前受惊,幸得林秀才沉稳有礼,才未酿成大祸。说来有趣,那日他追的书,竟是本《礼记》。”
众人闻言皆笑,气氛轻松不少。魏尚书又顺势道:“这林文轩虽家道中落,但品行端方,学识渊博,来日必非池中物。”
很快,京城中的舆论开始转向。加上皇帝即将开科取士,人们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科举大事上来了。
转眼到了秋闱之日。文轩步入考场前,收到魏府小厮送来的一盒文具,内有上等湖笔一枚,附笺上只有清秀二字:“安心”。他认出是心莲笔迹,心中暖意顿生。
考场内,文轩凝神静气,将数月来的专心苦读化为笔下文章。待到放榜那日,他果然高中举人,名次靠前。
魏尚书得知后颇为欣慰,却还要考验文轩一番。他命人传话,说要文轩亲自上门提亲。这对于一个寒门学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难题——按照规矩,聘礼虽不必奢华,却也不能过于简薄,以免失了尚书府颜面。
文轩家中清贫,为备考已耗尽积蓄,哪来像样的聘礼?正当他发愁之际,昔日同窗纷纷伸出援手。更令他意外的是,曾被他无意中帮助过的几位商人也不知从何处得知消息,主动送来贺仪。
文轩谨慎地婉拒了大部分资助,只精心准备了几样寓意深长却不过分昂贵的礼品:一方寓意“百年好合”的端砚、一对象征“比翼双飞”的玉佩,以及他亲手誊写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