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兰咬了咬牙,挂了电话就去敲邻居的门。东拼西凑,当天就把钱寄了过来。
拿到汇款单,陈建军付清货款,跟黄摊主约好半个月后再来,才和李强背着沉甸甸的帆布包往火车站赶。
第三章:第一桶金
回到县城时,离春节还有一个月。陈建军在县城小商品市场租了个临时摊位。
第一天摆摊,摊位前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这玩意儿能准吗?比机械表还贵。”一个大爷拿起电子表,翻来覆去地看。
“大爷,您放心,这是广州的货,防水防震。”陈建军按了下按钮,表盘亮了,“过年给您家小子买一块,他在朋友面前肯定有面子!”
正说着,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走了过来——县供销社的主任张建国。他最近正愁春节没新鲜货,看到电子表,眼睛亮了:“小伙子,你这电子表质量怎么样?要是好,我供销社跟你批量进。”
陈建军心里一紧,赶紧拿出样品:“张主任,您试试!要是有质量问题,您随时找我换。”
张建国试了试,觉得顺手,当即拍板订了一批货。这一笔生意,陈建军就赚了不少!拿到钱时,他的手都在抖——这是他重生后赚的第一笔大钱。
有了供销社的合作,陈建军的名声传开了。摊位前天天挤满人,电子表、蛤蟆镜很快卖断货。到春节前,他和李强不仅还清所有欠款,还净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陈建军先给家里盖了三间砖瓦房。王秀兰摸着红砖墙,用袖子擦了擦眼泪:“这辈子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值了。”他又给父亲治好了腿,把弟弟的学费都交了。
可陈建军没满足。他知道,80年代的服装行业会迎来爆发期。春节刚过,他又去了广州——这次,他要做更大的生意。
第四章:建军服饰
1983年春天,县城主街上多了间新门面。“建军服饰”的木牌子挂在门口,字迹苍劲有力。
开业那天,陈建军搞了“开业大酬宾”。不到半小时,店里就挤满了人。年轻人都围着喇叭裤和的确良衬衫,女人们则盯着连衣裙问价格。
“这喇叭裤多少钱一条?”一个小伙子眼睛发亮。
“价格实惠,现在买还送袜子。”陈建军笑着介绍。
小伙子咬了咬牙,掏出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买下了。
第一天营业额就很可观。可没多久,县城里就有别的摊位卖同款,价格更低,生意淡了不少。
陈建军睡不着觉——光靠倒卖别人的货,永远只能赚小钱。他记得前世,不少个体户开始自己办厂做服装,很快就把通货比了下去。他拍了拍大腿:自己办服装厂!
办厂要场地、设备、工人。陈建军在县城郊区租了个废弃厂房,从广州买了几台缝纫机,在村里招会做针线活的妇女,一天给两块钱工资——比在砖窑厂干轻松,还能照顾家里。
最难的是设计。陈建军没学过设计,只能靠前世的记忆。他画了几款收腰、大裙摆的连衣裙样式,特意去了趟上海,找位退休的老裁缝周师傅。
“周师傅,我想请您帮我看看这些样式。”陈建军态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