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的留学日记摊在桌上:
「中国男人怎么好意思要求AA?」
「他们难道不懂主动买单是基本礼仪?」
翻到下一页,我却看到她写给外国前男友的备忘录:
「尊重他的AA制,这是独立女性的自觉。」
「绝不索要彩礼,爱情不该被明码标价。」
我们为结婚攒的钱,突然成了笑话。
婚礼前一周,我当着她全家面打开投影仪。
「请欣赏,她的双标定价手册。」
我的手机屏幕还停留在和林薇的聊天界面,最后一条消息是她发的,一个嘟嘴亲亲的表情包,下面跟着一句:“老公,婚纱照的尾款什么时候付呀?摄影师在催了。”
旁边还有个压缩文件,是她发我的,标注着“婚礼流程及宾客名单最终版3.0”。
客厅的灯光白得有些晃眼。
我揉了揉眉心,视线从屏幕上那条催款信息移开,落在茶几另一头摊开的那本硬壳笔记本上。
深蓝色封皮,磨砂质地,是林薇喜欢的调调。她说这叫“知性蓝”。
这东西,平时都锁在她床头柜的抽屉里,宝贝得跟什么似的。
今天估计是收拾东西准备搬去婚房,临时拿出来,忘了收。
我本来没想碰。
尊重隐私这点自觉,我还是有的。
何况,下周六就是婚礼。
可指尖划过手机冰凉的屏幕,那句“摄影师在催了”像跟细小的刺,扎了一下。
婚庆、酒店、婚纱照……最近所有的交谈,似乎都围绕着钱展开。琐碎,现实,像钝刀子割肉,消磨着原本应有的那点憧憬。
鬼使神差地,我伸出了手,翻开了那本“知性蓝”的扉页。
**“留学日记·英伦絮语”** ,一行娟秀的字迹。
我愣了一下。
林薇是去过英国交换半年,但那是一年前我们确定关系之前的事了。
她很少主动提那段日子,我问起,她也只含糊地说些风景和美食,语气淡淡的。
我以为那只是她一段普通的游学经历。
好奇心像藤蔓,悄无声息地缠绕上来。
我往后翻。
开始的几十页,无非是些异国风物的感慨,课程的压力,想家的情绪。
文笔细腻,带着点女孩子特有的矫情,但无可厚非。我甚至觉得,认识她之前,原来她是这样的。
直到我的目光定格在某一页,日期是她出国后三个月左右。
“今天和那个中国来的张三(隐去真名)一起吃了顿饭,真是下头。吃完饭,他居然直接说AA!我的天,我真的会谢!中国男人怎么好意思跟女生要求AA的?他们骨子里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就靠让女生占点便宜来维持吗?难道不懂主动、大方地买单是追求阶段的基本礼仪?这点风度都没有,活该单身!”
字迹在这里有些飞扬,带着一股宣泄的力道。
我捏着纸张的指节微微发白。
张三,这名字有点熟,好像是林薇提过一嘴的,同在异国他乡对她颇为照顾的一个学长。
胸腔里好像有什么东西缓缓沉了下去。我认识的林薇,和我在一起后,虽然从不主动要求什么,但每次出去吃饭、看电影,我买单在她看来是天经地义。如果哪次我忘了,或者开玩笑说“这次你请?”,她嘴上不说,脸色也会淡下来,能冷上大半天。
我以为这是国内女孩,或者说,是她林薇默认的规则。我接受了,甚至开始习惯,觉得男人承担这些是应该的。
可现在这页日记告诉我,这不是她天生的规则。她只是对“中国男人”这样。
喉咙有点发干。
我定了定神,继续往后翻。手指有些不受控制地轻微颤抖。
后面的十几页,断断续续,都有类似的吐槽。
**“又是他,约我去看画展,我以为开窍了,结果回来地铁票还要跟我算清楚?离谱!国男是不是都被功利社会洗脑了,每一分付出 不得立刻看到回报?一点绅士风度都没有,小家子气!”**
**“今天小组讨论,就我和另一个中国男生,买咖啡的时候他居然真的只付了自己的!我真是……无力吐槽。看来某些观念是刻在基因里的,指望他们像欧洲男人那样自然地为女士开门、买单,怕是下辈子了。”**
“国男”……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像淬了毒的针,一下下扎在眼球上。
她笔下那个精于计算、吝啬风度的群体,似乎也包括了我。我们为结婚准备的每一笔开销,婚戒,婚纱照,即将付出去的酒店定金,还有那笔她父母明确提出,而我父母咬牙凑齐的二十八万八彩礼……在这一刻,仿佛都成了佐证她观点的愚蠢证据。
一股凉意顺着脊椎爬上来。
就在我几乎要合上这本让人窒息的日记时,手指拂过书页中部,感觉厚度有些不对。这里面似乎夹着东西。
我捻开那一页,发现里面夹着一沓便签纸,用透明胶带小心地粘在日记本的缝线上。看便签纸微微发皱的边缘和稍微不同的墨水颜色,是后来添加上去的。
最上面一张,抬头用加粗的字体写着:
和Alex相处注意事项(自我提醒版)
Alex?一个典型的,外国男人的名字。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开始狂跳,撞得胸口发闷。一种极其糟糕的预感,像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四肢百骸。
我深吸一口气,几乎是屏住呼吸,往下看。
**“1. 尊重并理解他的AA制习惯。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独立和平等的象征。不要抢着买单,那会让他觉得尴尬,甚至看轻你。记住,你是独立女性,不是依附者的形象。”**
**“2. 关于礼物:他不喜欢过度的物质交换,注重精神共鸣。不要主动索要任何礼物,尤其奢侈品。如果他送你,务必真诚感谢,并回赠具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如茶叶、书签),价值不重要,心意最重要。”**
**“3. 绝对不要提及任何与中国婚恋习俗相关的‘彩礼’、‘房子’、‘车子’等概念。那会显得你世俗、传统,与他所在的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爱情是纯粹的情感联结,不该被任何物质条件明码标价。”**
**“4. 在性观念上,保持开放和坦诚的态度。享受身体的美好,不要将此与婚姻、责任等沉重话题捆绑。那是保守社会的枷锁。”**
**“5. 支持他的个人空间和兴趣爱好。他周末喜欢和兄弟去酒吧看球,不要电话连环call,不要表现出任何不满。信任和空间是健康关系的基础。”**
……
一条条,一款款,写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
那字迹,和前面抨击“国男”的笔迹,出自同一人。
“独立女性”……“平等象征”……“纯粹的情感联结”……“保守社会的枷锁”……
这些词汇,像烧红的烙铁,烫在我的视网膜上。
“AA制”,在她那里,原来是有双重标准的。对着中国男人,是“下头”、“吝啬”、“没风度”;对着外国男友Alex,就成了“独立”、“平等”、“文明社会的基础”。
“彩礼”、“房子”,和我提,是结婚的必备前提,是“你家重视我的态度”;和Alex提,就是“世俗”、“传统”、“玷污爱情”。
“个人空间”,我需要随时报备,晚回信息会被追问到底;Alex周末去酒吧看球,她需要“信任和空间”。
巨大的荒谬感,像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我的心脏,用力挤压。血液似乎一瞬间冲上头顶,又在下一秒褪得干干净净,留下浑身彻骨的寒。
我靠在沙发背上,仰着头,看着天花板上那盏惨白的吸顶灯。光线刺得眼睛生疼。
我和林薇,相亲认识。我父母是普通退休教师,她父母是小生意人。家境算得上门当户对。
第一次见面,她温婉得体,对服务员都细声细气。我喜欢她的漂亮,也喜欢她表现出来的那种通情达理。交往一年,谈婚论嫁。
一切似乎都按部就班。她父母提出二十八万八彩礼,一分不能少,说他们老家都这个数,少了没面子。我父母沉默了一会儿,点头答应了。我们拿出所有积蓄,加上父母的支持,付了婚房的首付,写了我们两个人的名字。婚礼的各项开支,我家承担了大头。林薇和她的家人,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
我也曾以为,这就是婚姻的常态,是通往幸福家庭的必要成本。
直到今天,这本日记,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猛地捅开了现实那扇虚伪的门,让我看到了里面完全不同的,光怪陆离的景象。
原来,她不是不认可AA,只是不认可和我AA。
原来,她不是反对彩礼,只是反对向那个叫Alex的外国男人要彩礼。
原来,她心目中的“独立女性”形象,是有特定适用对象的。
而我,以及她日记里提到的那些“国男”们,大概天生就被排除在这个“文明”、“平等”的体系之外。我们活该承担所有的成本,还被她,或许还有像她一样的一部分人,在心底鄙夷为“算计”、“吝啬”、“不懂风度”。
那个催付婚纱照尾款的信息,此刻看来,无比讽刺。
我们为结婚准备的,那张存放着婚礼预算的银行卡,此刻就放在我的钱包里。那里面,有我的工资,有我父母的积蓄,有我对未来小家庭的全部设想。
现在,它像个笑话。
我坐在那里,很久,一动没动。身体的血液仿佛凝固了,只有心脏在空荡的胸腔里,一下,一下,沉重地跳动。
脑子里乱糟糟的,闪过无数画面。林薇对我撒娇要包包的样子,她父母谈到彩礼时不容置疑的表情,她看到我送她不是最新款口红时那一闪而逝的失望……还有,日记里那些刺眼的文字,和那份对Alex的、小心翼翼到近乎卑微的“注意事项”。
两种面孔,重叠在一起,割裂得让人心寒。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猛地站起身,走进书房。打开电脑,连接打印机。将那几页关键的日记,以及那份《和Alex相处注意事项》,一页一页,清晰地扫描,保存成PDF文件。
然后,我找出婚礼策划公司发来的流程表。下周六,中午十一点五十八分,仪式开始。司仪会有一段开场白,介绍新郎新娘的恋爱经过,然后是大屏幕播放我们的婚纱照电子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