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更新时间:2025-09-12 04:57:58

赵清晏挽着皇后的胳膊,在人群里找慕容珩的身影。终于,她在湖边的柳树下看到了他——他穿着一身新做的素色锦袍,领口绣着精致的云纹,正有些局促地站在那里,看着周围热闹的景象。

赵清晏跟皇后说了一声,便快步走了过去:“慕容珩,你怎么站在这里?”

慕容珩回头,看到她,脸上露出笑容:“公主,这里人太多,外臣怕打扰到各位殿下。”

“别怕,”赵清晏拉着他的胳膊,把他带到湖边的石凳上坐下,“我跟父皇说过了,你是太学的优秀弟子,来参加宴席是应该的。”

慕容珩的耳尖微微泛红,任由她拉着自己的胳膊。他看着湖面上的灯笼,轻声说:“公主,这乞巧宴真热闹,比北朔的篝火晚会还要热闹。”

“北朔的篝火晚会是什么样子的?”赵清晏好奇地问。

“就是牧民们围着篝火跳舞,唱歌,还会烤羊肉吃。”慕容珩笑着说,“我小时候,每次七夕,阿娘都会带我去参加篝火晚会,还会给我做巧果吃。”

“巧果?”赵清晏从没听过这个名字。

“就是用面粉做的小果子,有圆形的,有花形的,还会在上面刻上吉祥的图案。”慕容珩说,“阿娘说,七夕吃巧果,会变得心灵手巧。”

赵清晏听得入了神,心里又想起了北朔的草原。她看着湖面上的灯笼,忽然说:“慕容珩,我们去放河灯吧?”

“好啊。”慕容珩点点头。

两人走到湖边,向太监要了两盏河灯。赵清晏拿起笔,在河灯上写下“愿大靖国泰民安”,又犹豫了一下,在旁边写下“愿身边人平安喜乐”。慕容珩看着她写的字,眼底闪过一丝温柔,他拿起笔,在自己的河灯上写下“愿北朔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在旁边写下了“愿公主岁岁无忧”。

他们点燃河灯,轻轻放在湖面上。河灯顺着水流漂向远方,带着他们的心愿,融入满湖的灯光里。赵清晏看着河灯,忽然觉得,若是能一直这样,该多好。

3 北朔归雁与烽火缘起

慕容珩能踏上北朔故土的那日,大靖的春风正吹得观星台的柳絮漫天飞。赵清晏攥着那枚刚绣好的格桑花荷包,站在宫墙根,看着他跟着北朔使者转身的背影,指尖掐进了掌心——她知道他要走,却没想到会这么快,快到她连那句“此去多保重”都没来得及说出口。

他归北朔,从来不是大靖“恩准”,而是北朔的铁骑已悄悄踏到了大靖边境。三年前他以质子身份入大靖时,北朔还在为过冬的粮草发愁,大靖皇帝却年年加重贡赋,逼得北朔牧民卖儿鬻女。他在太学抄书的夜里,总收到北朔传来的急信:“草原大雪,牛羊冻死过半,百姓易子而食”“大靖官吏强征马匹,不给便烧帐篷”。那些字字泣血的信,像烙铁一样烫在他心上,让他夜夜难眠。

他曾试图向大靖皇帝求情,说北朔已无粮可缴,求陛下暂缓贡赋。可大靖皇帝只是冷笑着拍案:“北朔蛮夷,本就该给天朝进贡,敢说不字,便让你北朔亡国!”那天他从金銮殿出来,雪下得正紧,他站在宫门外,看着大靖的繁华街市,忽然明白——弱者的哀求,在强权面前从来都是无用的。

他回北朔的路上,北朔可汗(他的叔父)已集结了十万骑兵,就等他带回大靖的布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