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享年七十岁,在当时已属高寿,但丹药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晚年生活质量。他的经历警示后人:长生不可强求,养生当顺应自然。
第四则:汉昭帝刘弗陵——早夭天子的养生教训
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汉武帝幼子,八岁即位,二十一岁驾崩。他的短暂一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养生教训。
昭帝即位时年幼,由霍光辅政。虽然朝政相对稳定,但昭帝的身体一直孱弱。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先天不足。昭帝母亲赵婕妤(钩弋夫人)怀孕十四月而生昭帝,这本不符合正常生理规律。汉武帝却认为这是"尧母十四月而生尧"的祥兆,实则这可能预示着某些先天问题。
其次是养育不当。昭帝自幼生长深宫,缺乏适当锻炼。史载他"体常不平",经常生病。太医多用补药,却忽视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过度用药反而损伤了脾胃功能。
第三是精神压力。虽然霍光辅政,但昭帝作为皇帝,仍要承担繁重的礼仪活动和学习任务。他每日要早起读书,接见大臣,参加祭祀,这些对一个体质孱弱的少年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昭帝的饮食也有问题。按照宫廷规矩,皇帝膳食极其丰盛,但昭帝脾胃虚弱,难以消化油腻食物。太医没有因人制宜地调整食谱,反而认为需要大补,经常用人参、鹿茸等贵重补品,进一步加重了脾胃负担。
在运动方面,昭帝缺乏指导。他有时在宫中奔跑嬉戏,但往往过量而出汗受凉;有时又终日静坐,缺乏规律运动。这种不科学的运动方式,不利于气血调畅。
最遗憾的是,昭帝在位期间,医学本来有了很大发展。仓公淳于意的医学理论已经形成,《黄帝内经》也在整理之中。但这些养生智慧没有被很好地应用于皇帝的日常保健。
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年仅二十一岁。他的早夭给后世重要启示:养生要从小做起,要因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方法,要注重脾胃功能的保护,要劳逸结合,要科学运动。这些教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第五则:汉宣帝刘询——民间长大的养生智慧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汉武帝曾孙,因巫蛊之祸流落民间,十七岁即位。他的独特经历,使他的养生之道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宣帝幼年遭遇家庭变故,父母双亡,自己被收系郡邸狱。后遇大赦,被祖母史家收养,长期生活在民间。这段经历虽然艰辛,却让他接触到了民间朴素的养生智慧。
在饮食方面,宣帝保持了民间简朴的习惯。他喜欢吃小米粥、麦饭等粗粮,认为"五谷最养人"。又常食时令蔬菜,不追求山珍海味。这种饮食方式,恰恰符合中医"五谷为养"的膳食原则。
宣帝还从民间学到了许多实用养生方法。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春捂秋冻"的穿衣原则,"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运动建议等。这些民间智慧,简单易行而有效。
在情志调理上,宣帝因经历坎坷而具有较强心理韧性。他能够处变不惊,保持心境平和。霍光死后,他迅速亲政,平定霍氏叛乱,但并没有过度杀戮,展现出难得的宽容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