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点点头,将碘化铅、氯化铯和甲脒碘按比例称量好,依次倒入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磁力搅拌器的转子开始旋转,淡黄色的粉末渐渐溶解,形成透亮的橙红色溶液,像融化的落日。“搅拌六十分钟,然后静置十二小时,让前驱体充分配位。”她一边记笔记一边说,“下午两点 spin-coating(旋涂),四点测J-V曲线。”
马克倚着通风橱,啜了口咖啡:“今天多伦多大学的物理系主任要来参观实验室,说是对我们的全无机钙钛矿稳定性研究很感兴趣。老板让我们准备个五分钟的演示。”
“五分钟?”林砚皱眉,“从结晶机理讲到载流子传输动力学,五分钟连Schottky势垒都讲不完。”
“放心,”马克冲她眨眨眼,“我准备了个‘钙钛矿版’的《哈利波特》:FA离子是赫敏,聪明稳定;Cs离子是罗恩,有点毛躁但关键时刻很可靠;至于那个总搞破坏的缺陷态嘛——”他拖长了声音,“自然是伏地魔。我们的任务,就是用掺杂魔法把它封印。”
林砚忍不住弯了弯嘴角,钢笔尖在记录本上洇出一个小小的墨点。她想起五年前刚进实验室时,自己连移液枪都用不熟练,马克也是这样,用各种奇奇怪怪的比喻帮她理解那些枯燥的物理概念。“载流子迁移率就像春运时的火车速度,缺陷态就是铁轨上的石头,石头越多,火车越慢。”他当时是这么说的,手里还比划着移液枪当火车头。
2 晨曦追光
搅拌器的嗡鸣声里,晨光悄悄爬上实验室的窗台。林砚看着橙红色的前驱体溶液在磁力转子带动下形成漩涡,像一个浓缩的星系,里面藏着无数等待被驯服的原子。4821号器件,它会是那个打破18.7%魔咒的勇士吗?她不知道。但她知道,当太阳完全升起时,这片小小的实验室里,将会有新的晶体开始生长,就像无数个过去的凌晨五点半一样,带着固执的希望,在寂静中破土而出。
马克已经打开了电脑,屏幕上跳出XRD衍射仪的控制界面。“对了,”他忽然想起什么,“昨天收到邮件,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团队也在做FA掺杂CsPbI3,他们的最新效率是19.2%。”
林砚握着烧杯的手紧了紧,杯壁的冰凉透过手套传来。19.2%,只比他们的18.7%高了0.5个百分点。她低头看了看实验记录本上“4821”这个数字,深蓝色的墨水在纸上微微发亮。
“那我们就做到20%。”她说,声音不大,却像在雪地里钉下一根木桩,“今天。”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阳光穿透云层,将实验室的玻璃窗照得透亮。远处的安大略湖在晨光中泛着碎金般的波光,而在这间被冬雪和寂静包裹的实验室里,橙红色的溶液仍在不知疲倦地旋转,像一颗跳动的心脏,等待着将光与电,织进未来的脉络里。
马克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里果然端着两杯咖啡,杯壁上凝着的水珠滴在托盘上,晕开小小的水渍,“德国那边的表征数据凌晨传过来了,我看了一眼,有惊喜。”
林砚接过咖啡,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心里的焦躁似乎被暖化了些。她抿了一口,黑咖啡的苦味在舌尖散开,这是她在多伦多养成的习惯——刚来的时候喝不惯,总加两勺糖,后来跟着谭明远教授做实验,才发现真正的科研人,都需要一点苦味来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