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带领的技术小组,基于对“道德能量”转化机制的初步理解,开发了一款名为“心光”的简易小程序。它不收集任何隐私,只允许用户匿名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善意举动:一次对问路人的耐心指引,一次对同事的顺手帮助,一次对承诺的坚守,甚至只是捡起地上的垃圾……每一次记录,都会在程序的虚拟星图上点亮一颗小小的、温暖的光点。林远团队将这些光点视为微弱的道德能量信号,通过算法进行汇聚和可视化展示,让使用者能直观感受到“善非独行,众善成光”的力量。
陈月茹则联合了那些在人文社科、艺术创作领域尚未被“虚无”吞噬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避开主流舆论场的热点纷争,专注于创作一系列“回归朴素”的短视频、短文和插画。内容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社区医生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一位工匠对产品质量近乎偏执的坚持,一位老师在偏远山区的默默坚守……这些作品通过小众但纯净的平台传播,像涓涓细流,试图滋润那些被“热帖”炙烤得干裂的心灵土壤。
姜渊则动用“守月人”世代积累的、超越世俗眼光的网络,去寻访、联络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本身就是活态“道德锚点”的人物——那位在行业潜规则面前坚持不用劣质建材从而濒临破产的工匠,那位在名利场中坚守学术诚信、甘坐冷板凳的学者,那位在灾难来临时让邻居先走的平凡村民……姜渊并不要求他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坚守并非孤独,他们的选择,关乎着远比个人得失更宏大的存在。这份知晓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赋能。
“星火”行动悄然展开,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然,暗子及其在地球上的代理人(一个名为“虚无阵线”的、渗透至媒体、资本乃至某些学术机构的地下组织)并未坐视。他们发动了更猛烈的反击:制造更多的谣言和对立话题,污蔑“星火”行动是“道德绑架”和“思想复辟”,甚至利用技术手段攻击“心光”小程序的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