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更新时间:2025-09-22 01:34:14

他们逃到城外的破庙里,苏墨卿抱着父亲的尸体,哭晕了过去。醒来时,梁红玉递过一块干粮:“活下去,你父亲的书,不能白死。”

苏墨卿咬着干粮,眼泪掉在干粮上。他摸出怀里的蜡丸,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纸条,写着金军劫掠的重点区域与官员名单。他忽然明白,秦文昭不是真的通敌 —— 他是在忍辱负重。

“我们去江南。” 苏墨卿握紧了《靖康备录》,“那里离金军远,我要把这本书写完,让后世知道,靖康元年的开封,不是只有投降。”

梁红玉点头,将短剑递给她:“我去联络散落的义军,你护书,我护你。”

两人望着远处开封城的方向,雪还在下,可他们的心里,却燃起了一点微光 —— 只要史书还在,编钟的余音就不会断;只要人还在,家国就还有重兴的一天。

第 4 章:江南的 “藏史”

建炎元年的江南,虽远离战火,却也弥漫着恐慌。苏墨卿与梁红玉在临安城外的破庙里安了身,庙后的山洞成了临时的 “书房”,苏墨卿将《靖康备录》初稿摊在石桌上,改名为《靖康野史》,开始续写。

他每天都写得很晚,烛火映着石墙上的影子,像极了父亲当年在苏府编史的模样。可每当写到父亲战死、金军劫掠的段落,他就忍不住咳起来,有时咳得厉害,手帕上会沾着血丝。

“别写了,先歇会儿。” 梁红玉端着一碗稀粥走进来,她刚从外面回来,脸上带着疲惫 —— 义军缺粮,很多士兵都饿肚子,可她不愿劫掠百姓,只能自己挖野菜充饥。

“我得快点写完,” 苏墨卿放下笔,接过粥碗,“朝廷要是忘了靖康之耻,我们就完了。”

可朝廷不仅没忘,还忌惮起了这本书。没过多久,临安府的官差就找到了破庙,说是 “奉旨查禁禁书”。梁红玉带着义军将官差击退,却劝苏墨卿:“暂时删改部分内容,比如皇室昏庸的段落,先活下去再说。”

“史书需真,若为保命篡改,不如烧了它!” 苏墨卿将笔拍在石桌上,“我父亲就是为了真相死的,我不能对不起他。”

梁红玉看着他坚定的样子,没再劝说。她知道,苏墨卿的笔,比她的剑更硬 —— 那是文人的气节,是乱世里最不能丢的东西。

这天,苏墨卿在庙外晒书,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远处走过。是秦文昭,他穿着伪齐的官服,跟着几个官员,像是在 “安抚” 百姓。秦文昭也看见了他,却没敢靠近,只是趁官员不注意,将一袋粮食放在了庙门口,还留下一张纸条:“金军近期将袭临安,速转移。”

苏墨卿拿着纸条,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秦文昭扔蜡丸时的眼神,想起他被金军押走的模样 —— 这个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赎罪。

“我们搬去湖州。” 苏墨卿将粮食分给义军,“离临安远些,也离秦文昭…… 远些,别连累他。”

梁红玉点头,开始收拾东西。庙外的风吹过,将石桌上的《靖康野史》吹得哗哗响,像是在回应着苏墨卿的决心 —— 纵使江南也不安稳,这史书,也要写下去。

第 5 章:楚州的 “编钟”

建炎四年的楚州,被金军控制已有两年。梁红玉从义军探子口中得知,当年被劫掠的青铜编钟,就存放在楚州的金军粮仓里 —— 金军将编钟当作 “战利品”,用来装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