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径诡影
注:本故事源自本人童年亲身经历,文中所述民间说法与操作均无科学依据,仅为当时情急下的尝试,一切或为巧合。故事仅供娱乐,请勿模仿。
那是夏末秋初的暑假,空气里还残留着盛夏的燥热,却又隐隐透着一丝初秋的凉意。我那时刚上小学三年级,个头还没路边的玉米秆高,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跟着父亲在山里转。父亲是个地道的庄稼人,旱季时总爱往外地跑,去那些土壤肥沃的地方种西瓜。那个年代,西瓜在我们滇西的小寨子里才算初步盛行,会种的人寥寥无几,父亲凭着一股肯吃苦的劲儿,把西瓜种得又大又甜,每年旱季结束回家,总能给家里带来不少余钱,让我们家在寨子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
一到雨季,山里就淅淅沥沥的老下雨,田地被雨水泡得泥泞不堪,种不了庄稼,父亲便闲了下来。我们这儿属于亚热带气候,即便雨季,气温也常年维持在二十多度,湿润温暖的气候很适合养殖和种植。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看着寨子里不少人家靠着养猪补贴家用,他便动了心思——去附近气候更冷的山区赶猪来卖。
那些冷地方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气温比我们这儿低上好几度,猪的生长速度慢得很。加上当地村民大多靠种土豆和荞麦为生,没有足够的玉米面喂养,那里的猪大多瘦得皮包骨头,毛色杂乱,看起来营养不良。父亲盘算着,把这些猪赶到我们这儿,用玉米面和红薯藤好好喂养几天,猪的品相和长势定会好上不少。我们不卖去镇上的屠宰场,只卖给附近的农户——农户们花比直接买成品猪低些的价钱,就能买到底子好的猪;我们喂几天让猪长点肉,也能赚份辛苦钱,这样大家都有钱赚。 就这样,父亲做起了倒卖生猪的生意。
那会儿,我们附近的几个寨子都还没通公路,唯一的出路就是蜿蜒在山里的土路。倒卖生猪,只能靠人赶着猪,一步一步从山路里走回来。那些山路远比我想象中难走,大多建在半山腰,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山沟,路面坑坑洼洼,布满了碎石和青苔,下雨天更是湿滑难行。十多公里的路程,对成年人来说都不算轻松,更别说那些本就虚弱的生猪了。
几乎每次赶猪,都有生猪走不完全程。有的猪走到半路就瘫软在地,任凭怎么拉扯抽打,都不肯再迈一步;有的猪甚至会因为体力不支,直接从陡峭的山坡上滚下去,摔得奄奄一息。每当这时,父亲就得让我先跑回寨子里喊人,再带着绳子、木板等工具来抬猪。好在当时我家在寨里条件尚可,帮忙抬猪的乡亲们,父亲都会管一顿有酒有肉的伙食,炖上一大锅腊肉,炒上几盘自家种的蔬菜,再拿出自酿的包谷酒,大家吃得热火朝天,也乐于搭把手。
赶猪的活儿大多是父亲一个人干,他通常头天下午出门,去山里的寨子里买猪,第二天一早再赶着猪回来。虽说父亲那时已经有了一部老旧的翻盖手机,但山路上信号时有时无,大多时候都是“不在服务区”,联系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只要我放暑假,父亲总喜欢带着我一起去。他说,一来路上有个伴,在阴森的山径里不至于太过害怕——那些山里的小路上,流传着太多让人脊背发凉的传说;二来,万一猪走不动了,我能先跑回家喊人,节省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