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儿,今后你要提拔或降职任何人,无需再向朕请示,你有全权决定。
至于军权,朕也将逐渐移交于你。
这几年,朕的精力逐渐衰退,这江山社稷,终究要交到你的手中。
崇康帝表面平静,但缩在袖子里的手却紧握。
他深情地说,希望父皇能长命百岁,自己渴望继续得到父皇的教诲与庇护。
太上皇听后大笑,让皇儿自行处理事务。
贾环回家后继续在书房读书,晴雯照常在旁侍候。
不久,金钏找到晴雯,将她叫走。
贾环心中起疑,想起金钏与贾宝玉之间的微妙关系。
他推测金钏可能对晴雯有所示意,让她暂时离开,以便自己与彩云有所交流。
不一会儿,彩云悄然而至。
她红着脸,低着头,走到贾环身边时,竟不敢直视他。
贾环觉得有趣,便询问彩云的来意。
彩云半晌才小声说出与金钏类似的话:“我嘴上才涂的胭脂,你吃不吃?”
贾环心生疑惑,联想到晴雯被金钏叫走与彩云的到来,他猜测二者之间有某种关联。
贾环直接询问彩云:“刚金钏姐姐是不是故意把晴雯叫走,你才来的?”
彩云被问得呆住,随后承认了自己的来意确实如此。
贾环接着告诉她,如果他们有进一步的举动,很快就会有人发现。
这话让彩云惊恐不已,她急忙表示从未想过要害贾环。
贾环紧紧握住彩云的手,声音低沉而神秘:“彩云姐姐,我信任你,小声点,别惊扰了旁人。
接下来,我要你欣赏一出精彩的戏码。”
彩云放心下来,确信贾环没有怀疑她。
接着,贾环带她到一处能看到窗外影子的角落。
贾环紧贴着彩云,从窗口的角度看,似乎两人在做些亲密的举动。
但实际上,他们保持着一定距离。
贾环对彩云轻声耳语:“彩云姐姐,有人设计让你来引诱我。
若我与你有所行动被抓住,便会背上淫辱婢女的罪名,那我将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彩云被吓得脸色苍白,她拍着胸口惊慌地说:“环哥儿,这太可怕了吧?她们怎么如此狠毒?我以为金钏是好的,没想到竟如此不堪,我以后绝不和她交往了。”
贾环叹息道:“金钏也是个可怜人,你心里明白就好,表面上不要显露出来。”
贾环拿着彩云的小铜镜,暗中观察窗外的动静。
很快,他看到了窗外有人影晃动,显然有人在 ** 。
贾环意识到, ** 者正在等待他们有更进一步的举动。
他知道,如果只是搂抱或亲吻,还不足以置他于死地。
于是,贾环让彩云转身面对墙壁,做出脱衣的动作。
随后,他慢慢靠近窗户,直到 ** 者的身影消失。
贾环轻声告诉彩云:“彩云姐姐,戏码即将开始,很快会有人来抓我们。”
虽然只是在演戏,但彩云仍然是个丫鬟,对男女之事虽有所知但仍显羞涩。
她应声后起身,脸上满是羞涩。
贾环则若无其事地继续读书,彩云则站在他身后为他打扇。
此时正值初夏,虽然天气炎热,但打扇更多是为了掩饰。
突然,书房的门被推开,贾政带着几个人愤怒地走了进来。
当他看到屋内的情景时,不禁一愣。
贾环放下书,向父亲行礼并询问有何指示。
贾政迟疑片刻后问:“你在读书吗?这里还缺什么?还有,为什么彩云会在这里?”
贾环回答:“父亲,这里一切都好,并不缺什么。
晴雯刚被金钏叫走,彩云姐姐是母亲派来照顾我,怕我读书劳累过度。
她见晴雯不在,便为我打扇。”
贾政脸上露出深思之色,听取了贾环的陈述。
他嘱咐道:“环儿,你专心读书,别被旁的事打扰,家中的事,我自然会处理。”
贾环恭敬地应下,对父亲的话深表赞同。
之后,贾环对彩云表达了关切,警告她小心王夫人的陷阱,承诺会保护她。
彩云深情地看着贾环,表示自己会小心,等待他的援救。
贾环意识到王夫人对贾宝玉和贾环的阴谋,对此深感忧虑。
他知道贾政虽然给了他保证,但仍然不能完全信任王夫人是否会暗中破坏。
他决定观察贾政的保证是否有效,如果无效,他将不得不采取自己的行动。
贾府中的其他成员在这场内部争斗中表现糟糕,贾环对此感到无奈。
他意识到必须小心行事,避免被这些人陷害。
晚饭时,赵姨娘因为宝玉被老爷责打而心情大好。
贾环和其他人对此事感到好奇,赵姨娘解释是因为老爷今日在家检查宝玉的学业,发现宝玉表现不佳,于是狠狠责打了他一顿。
贾母和太太匆忙前往现场,老太太偏爱之心明显,对老爷批评严厉,并对太太的溺爱宝玉提出不满。
她指责太太过分宠溺宝玉,未能正确引导其成才。
贾环在私下与林黛玉交谈时,用“大脸宝”
代指宝玉,这一称呼被赵姨娘听到并模仿。
因王夫人的某些行为,贾母决定惩罚她在佛庵待一个月,同时免去赵姨娘在她面前请安的规矩。
贾环观察此事,看出这是贾母敲打王夫人,并向他示好的表现。
他意识到自己在贾府的地位有所提升,但需通过院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若未能考中,他的地位将受到威胁。
这个月里,王夫人被禁足在佛庵,虽然表面上是因为宠溺宝玉的原因,但贾环明白其中或有其他隐情。
王熙凤等聪明之人也能察觉到这一点。
王夫人的遭遇让王熙凤心有余悸,她深感贾环的机智与胆识。
贾环在这段期间得以清静,他内心沉稳,努力提升自己的学问。
赵师称赞贾环的文章水平高超,即使参加乡试也有中举的把握,甚至在县试、府试中已居榜首,院试对他来说也几乎能轻松应对,顺利成为秀才。
王夫人虽然刚从佛庵归来,但并未再惹事生非,府内气氛反而因考试临近而愈发紧张。
贾母尤为重视此次考试,准备了寓意吉祥的早餐后,贾环便进入考场参加院试。
考场规则严格,入场后需按规定的座位号入座。
首题是四书题,虽对贾环来说也是新题,但他已经博览群书,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近期他每天都坚持写五篇时文以提升自己。
贾环沉浸于练习之中,已然熟悉了科举考试的八股套路。
面对第二道四书题,他迅速构思并打草稿。
最后一题是试帖诗,他选择 ** 创作,展现自己的才华。
试帖诗只在低级考试 ** 现,乡试则无。
贾环自信凭借自身水平,足以应对。
完成作品后,他仔细斟酌修改,然后谨慎地誊写到考卷上。
随着考试进程,差役发出指令,催促考生加快书写速度。
至下午,贾环顺利交卷。
三日后放榜,贾家众人这次先询问了考场号才去看榜。
好消息传来,贾环再次考中。
然而,这只是正场考试的结果,院试还有复试。
只有通过复试,考生名字才会张榜公布,正式获得秀才功名。
第四日,贾环迎接复试。
考试内容为四书一篇和小学一篇。
小学由朱熹编纂,为幼童启蒙读物,内容相对简单。
考试结束后,贾环感觉轻松。
他在之前的考试中表现出色,通过复试的机会极大。
回家后刚洗漱完,贾母便召见他。
面对贾母连声询问,贾环谦虚表示希望能考中,但对名次不抱过高期望。
这令贾母非常高兴,对贾家终于又出了一个读书种子充满期待。
院试正式放榜的日子让贾母非常紧张。
之前两次的经历让她心境不同,这次贾环提前表现出信心,却让贾母更加忐忑。
有把握并不代表成功,万一结果不如预期,贾母将难以承受这种失落。
早饭过后,荣庆堂内气氛紧张,贾母不断向王熙凤询问关于贾环的科举结果。
王熙凤安抚道:“老祖宗,榜单尚未公布,小厮们正在等待消息。
一旦确定,他们会立刻回来报喜。”
然而,贾母依旧心急如焚,催促王熙凤外出查看。
王熙凤只得起身,转了一圈回来,依旧没有消息。
贾母又问起贾环的情况,王熙凤笑着回答:“环哥儿正在书房用功,他是有大器晚成之相。
听说他对书本的钻研,就算泰山压顶也能镇定自若。”
探春纠正道:“二嫂子,那句话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王熙凤笑道:“咱们家的三丫头也是饱读诗书,若是男儿身,定能在科举中崭露头角,不会让环哥儿独领 ** 。”
此时,外面传来喜讯:“老祖宗,大喜,环哥儿中了,还是榜首!”
贾母欣喜万分,满室之人亦欢呼雀跃。
贾宝玉却显得茫然,与这欢乐的气氛格格不入。
贾环得知自己成为榜首秀才的消息后,终于放下心中的大石。
拥有秀才身份,他得到了一些特权,如见官不跪、刑法优待等。
虽然这些对贾府庶子的他来说并不重要,但至少让他有了更多的底气去实现他的计划。
贾环再次成为众人焦点,不仅在贾府引起轰动,整个京城都为之震撼。
他的成就开创了大夏朝的先河,成为大夏建国以来年纪最小的中秀才童生。
贾环因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均获榜首,被誉为小三元。
年仅十三岁便中秀才,这一成就前所未有。
贾家传出神童的美誉,在京城中迅速传开。
然而,贾环对此并不热衷,他清楚这只是出风头,并无实质意义。
得益于贾家的勋贵背景,他免去了许多繁琐的社交应酬。
贾环的生活因此颇为清净。
不过,贾府中的喜庆气氛仍然持续了数日。
之后,他前往赵府拜访师傅赵衡。
赵衡建议贾环参加即将来临的乡试,但提醒他考虑年龄问题。
贾环年仅十三岁,若今年便中,朝廷在安置上可能会面临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