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更新时间:2025-11-14 21:49:42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终于变成了触目惊心的“7”。

最后一周。空气紧绷得像一张拉满的弓,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硝烟的味道。老师们不再讲授新课,课堂变成了漫长的自习,偶尔有同学上去问问题,声音都压得极低,生怕惊扰了这片死寂般的凝重。试卷依旧雪片般飞来,但更多的是模拟和保持手感,批改的红色笔迹也显得温和了许多。

焦虑以各种形式显现。有人彻夜失眠,顶着浓重的黑眼圈机械地刷题;有人食欲不振,扒拉几口饭就放下筷子;有人则变得异常敏感,一次小小的模拟考失误就能让ta躲在厕所隔间里偷偷掉眼泪。教室里弥漫着风油精和咖啡混合的提神气味,也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即将决堤的情绪压力。

陈暮晓的状态还算稳定,但胃部因为长期紧张和饮食不规律,又开始隐隐作痛。她强迫自己按照计划复习,查漏补缺,但效率明显不如前些日子。那些烂熟于心的公式和定理,偶尔也会在脑海中打结,让她产生一种“什么都忘了”的恐慌感。

周三下午,是高考前最后一次全校性的集中答疑时间。各科老师会坐在指定的教室,等待学生的最后提问。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抚仪式,给学生们一个释放最后疑虑的机会。

陈暮晓收拾好自己积攒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几道反复琢磨仍觉思路不清的物理和数学压轴题,走向物理答疑的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了一些同学,物理老师被三五个学生围着,耐心地讲解着。

她找了个靠窗的空位坐下,一边翻看自己的错题本,一边等待。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教室,却在一个角落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傅瑾瑜也来了。他独自坐在角落,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正低头专注地看着,偶尔用笔标注一下。他看起来依旧平静,但微微抿紧的唇线和偶尔轻蹙的眉头,还是泄露了他内心并非全然的波澜不惊。他周围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与教室里弥漫的集体焦虑隔离开来,但陈暮晓却能感觉到,那道屏障之下,同样是汹涌的暗流。

轮到陈暮晓时,她拿着错题本走到老师面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讲解得很仔细,她也听懂了,但心里总觉得还差一点通透感,好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纱,看得见,却抓不牢。

答疑结束,她谢过老师,带着一丝未能完全释然的怅惘,走出了教室。刚走到门口,却听到身后传来一个清冽的声音。

“陈暮晓。”

她脚步一顿,回过头。傅瑾瑜不知何时也结束了答疑,正站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傍晚的光线透过走廊的窗户,在他身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你刚才问的那道题,”傅瑾瑜走上前,目光落在她手中的错题本上,“是关于电磁感应中图像分析的吧?”

陈暮晓有些惊讶,他居然注意到了她问的问题。“嗯,是那道导体棒在变化磁场中运动的题,总觉得能量守恒和动量定理的关系有点绕。”

傅瑾瑜沉吟了一下,说:“我之前整理过这类题的几种典型模型和对应的守恒律应用条件。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把笔记借给你看看。”

他的语气很自然,像是同学之间最普通的交流,但陈暮晓的心却微微一动。在这种时候,他主动提出分享他宝贵的笔记。

“会不会太麻烦你?”她有些犹豫。

“不会。”傅瑾瑜摇摇头,“我也正好再梳理一遍。去图书馆?”

陈暮晓看着他清澈的目光,点了点头:“好。”

两人一前一后,再次走向那座熟悉的旧图书馆。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安静地投射在空旷的走廊上。这是高考前最后一段并肩而行的路,带着一种特殊的庄重感。

图书馆里比平时更加安静,几乎看不到人影。他们依旧走向那个靠窗的僻静位置。傅瑾瑜从书包里拿出一个黑色封皮的厚笔记本,递给陈暮晓。

“重点看第三章,我用了不同的颜色标注了不同模型的关键点和易错点。”他低声说,声音在寂静的图书馆里显得格外清晰。

陈暮晓接过笔记本,触手是硬皮的光滑质感。她小心翼翼地翻开,映入眼帘的是傅瑾瑜那熟悉而有力的字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不同颜色的笔迹区分了核心公式、推导过程、典型例题和易错警示,旁边还有他独有的、简洁的批注和思路拓展。这不仅仅是一本笔记,更像是一本凝聚了他无数心血和思考的独家秘籍。

她按照他的指引,翻到第三章,开始仔细阅读。傅瑾瑜则坐在对面,拿出自己的书安静地看着,没有打扰她。

时间在笔尖和书页的细微声响中缓缓流淌。陈暮晓沉浸在傅瑾瑜的笔记里,那些之前困扰她的模糊点,在他的梳理下,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用了另一种更本质的视角来理解能量和动量的关系,跳出了题目表面的复杂条件,直指物理图像的核心。她一边看,一边在自己的草稿纸上演算,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她终于完全弄懂,长舒一口气,抬起头时,发现傅瑾瑜正静静地看着她。他的目光不再是平日的冷静疏离,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类似欣赏和……安心的神色。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落在他脸上,柔和了他冷峻的线条。

“看懂了?”他问,声音很轻。

“嗯!”陈暮晓用力点头,眼睛里闪烁着兴奋和感激的光芒,“你的方法太清晰了!我之前一直钻牛角尖,总想着怎么列方程,没想到可以从图像入手直接判断守恒律的适用条件。”

看到她眼中重燃的光彩,傅瑾瑜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懂了就好。”

陈暮晓合上笔记,郑重地递还给他:“谢谢你,傅瑾瑜。真的……帮了大忙。”这句感谢发自内心,不仅仅是针对这道题,更是对这段时间以来,他所有无声的、有形的帮助的感激。

傅瑾瑜接过笔记,指尖不经意地擦过她的手指。两人都微微顿了一下,但这次,谁也没有立刻移开。一种无声的电流在短暂的接触中传递。

“还有别的难题吗?”傅瑾瑜移开目光,状似随意地问道,耳根却悄悄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

“暂时……没有了。”陈暮晓也低下头,感觉脸颊有些发烫,“你……你呢?都准备好了吗?”

问出这句话,她才觉得有些傻。他是傅瑾瑜,怎么会没准备好。

傅瑾瑜却并没有觉得这个问题多余,他沉默了几秒,看着窗外渐渐沉落的夕阳,轻声说:“准备得再多,也会紧张吧。”

这是他第二次在她面前流露出不确定的情绪。陈暮晓忽然觉得,眼前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学霸,其实也只是一个即将面临人生大考的、会紧张的普通少年。这个认知,让她心里涌起一股奇异的亲近感和……勇气。

“是啊,都会紧张的。”她轻声附和,然后抬起头,看着他,眼神坚定,“但是,我们一定可以的,对吧?”

傅瑾瑜转过头,对上她明亮而充满信任的眼睛。那里面有一种力量,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他心中的那点忐忑,似乎真的被这目光抚平了一些。

“嗯。”他重重地点了一下头,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一定可以。”

简单的四个字,却像是一个郑重的承诺,给了彼此最大的信心。

两人收拾好东西,并肩走出图书馆。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校园里的路灯次第亮起,在暮色中晕开温暖的光圈。

“我送你到校门口吧。”傅瑾瑜说。

“好。”

他们走在熟悉的香樟道上,这一次,步伐不再急促,反而带着一种大战前夕的平静。没有再多说什么,但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在两人之间流淌。他们都知道,这是高考前最后一次这样并肩漫步了。

快到校门口时,傅瑾瑜停下脚步,从书包侧袋里拿出一个东西,递给陈暮晓。

是一个崭新的、印着“金榜题名”字样的红色文具袋,里面装着几只同一品牌的黑色签字笔和2B铅笔,还有橡皮、尺子等,一应俱全,都是考试必备的。

“这个,给你。”傅瑾瑜的声音依旧平静,但眼神里带着不容拒绝的认真,“检查一下,明天别出状况。”

陈暮晓看着这个显然是精心准备过的文具袋,鼻尖猛地一酸,眼眶有些发热。她没想到,他会细心到这种程度。她接过文具袋,红色的布料握在手里,带着他的体温和沉甸甸的心意。

“……谢谢。”她声音有些哽咽,连忙低下头。

“不用谢。”傅瑾瑜看着她低垂的脑袋,声音放缓了一些,“陈暮晓。”

“嗯?”她抬起头,眼眶还有些红。

傅瑾瑜看着她,夜色初降,他的眼眸却亮得惊人,像盛满了星光。

“加油。”他说。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最朴素、也最有力的两个字。

“你也是。”陈暮晓用力点头,将那个红色的文具袋紧紧抱在胸前,“加油!”

两人在校门口分开,走向不同的方向。陈暮晓走出很远,忍不住回头望去。傅瑾瑜还站在原地,路灯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朝她挥了挥手,就像暴雨那天在公交站台一样。

陈暮晓也用力地挥了挥手,然后转身,大步走向家的方向。怀里的文具袋熨帖着她的心跳,刚才在图书馆豁然开朗的感觉和傅瑾瑜那句“一定可以”的承诺,像一道光,驱散了最后一丝阴霾和紧张。

她知道,她已经准备好了。为了自己,也为了那个关于“顶峰”的约定。

夜色温柔,前方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