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更新时间:2025-11-14 13:19:50

从姜家回来,姜南的日常生活就多了一项,就是写学的字。

这些字,自己也认识,只是认识它的简单形态,它的‘复杂形态’就要难一些,笔画有些多,只能读出来,写出来还要花上一些功夫。

姜父考虑的很有道理,刘家没有条件支持姜南去读书,去写字,不仅仅是刘家没有,在整个村里里有这样条件的又有几家?

家里要有一本书,那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更何况是是一大把年纪的女子, 学这些传出去村里人该传是不是要考女状元啊?虽然姜南不在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过姜南自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做饭时烧黑的木头,院子多余的泥土,都很很好的练字工具。

用烧黑的木头来写,很方便,兴致之余还画出些简笔的动物,花草,逗的长生发出阵阵惊呼声称。

只是用黑木头写字清理起来比较麻烦,还是在泥土上写要省事,写完抓啦两下就没有痕迹,很是方便。

姜南上山采药的时间还要再抽出些时间回娘家找姜父写字,中秋节去的时候弟弟不在,

再去的时候还以为弟弟会说些什么,进院子的时候,坐在西厢房门口的凳子上,手里捧着一本书,有些投入在自己的世界里。

见姜南过来,不关心有没有带了什么东西,点头打了个招呼,继续低头沉浸在书本中,弄的姜南有些好奇,到底是看的什么样的书啊。

弟妹看上去有些强势,见姜南过来,也从西厢房走出来,注意到姜南手里挎着的筐子,硬是挤出了点笑容。

”五姐来了,来的来了,还带什么东西?”说着就要上去接过姜南的篮子。

“弟妹,爹在家吗?我来找爹有些事?”

不动声色的避开姜杨氏的动作,姜南和姓杨的人的关系算是扯不开。

“在书房呢。”然后姜杨氏撇了撇嘴,现在不给自己看,一会自己也能知道。

过了一会,姜杨氏悄悄的移到东厢房边,听着里面的动静,应该是姜父在教长生写字认字。

“自家亲孙子都没顾上教,还教上了外甥”

姜杨氏在心里吐槽着“不行,教了长生,那教元宝的时间不就少了?”

“姜父教姜南写字读书,想都不用想,这是不可能的。”

眼珠一转,姜杨氏有了主意。

拉着元宝来到门口:“爹,爹,元宝又闹了起来,听说你在写字,元宝非要过来学,你看咱家元宝啊,以后就是一个秀才的命。”然后把元宝推了进来。

姜杨氏的心思,姜父自然看到出来,不过姜杨氏的话说中了姜父的心怀,对她的动作也就不在意,说不定看到长生在,还能激起元宝的动力呢。

主讲人是姜父,姜父没有意见,姜南自然也没有意见,不就多一个孩子吗?等学了一段时间,姜南扶额,多一个孩子还真的不一样。

元宝都快七岁了,还不如两岁的长生,靠在姜父的左边,一会这是啥,一会我饿了要吃东西,一会我渴了,我要喝水,一会爷爷我有点无聊,想出去玩。

被姜父训了几句,眼睛里泛起水雾,又过了一直又被窗户上的一只飞蛾吸引了眼光,不知道姜父怎么想的?

姜南想按住他揍上一顿,终于等元宝自己忍不住找了姜母撒娇卖乖,才安静了下来。

长生以后也会长成这个样子吗?不行,长生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平常的下午姜南对养孩子的心思是不听话就揍。

接下来的日子,今天的日常就是往后的日常,每当学读书写字的时候,姜杨氏就会把元宝送过来,有愿教的,有一个愿学的,有一个旁听的,还有一个打酱油的。

在这样的日子里,打酱油的元宝终于在七岁学完了《三字经》,姜杨氏看着元宝的进度还感到自豪。

姜南再带着长生来,姜杨氏的抵触情绪减了不少,有时候还能热情的说上几句,热情的让姜南有些不自在。

到过年的时候,姜南的一本《三字经》就学完了,上边的字也差不多能写下来,只是用毛笔写出来还是有些难度。

今年还挺有收获的,在姜父那里蹭蹭课,再从姜父那里薅了点羊毛,每一次姜父书写的内容,姜南整理出来,最后装订成册。

等两人学完的时候正好是省了一本长生以后入学买书的点,能省一点是一点,当然多多益善。

长时间在泥土上写字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写字纸上,姜南慢慢的攒钱,还是需要买些笔、墨。

镇上的两家书肆,一家‘尚文阁’,另一家'溪书斋’。

这段时间来镇上比较频繁,对镇上什么地方卖什么东西现在可以是很熟悉。

姜南先去了‘尚书阁’。

书肆靠近中心位置,青砖黛瓦,上边挂着黑底金字的招牌,很是气派,进去闻到的是淡淡的墨香以及书柜的木香味,即便人来人往也感觉不到吵闹。

姜南抱紧长生,人来人往,还是要小心一些,要是碰住就不好了。

柜台后,一个穿着干净长衫、戴着方巾的伙计,年纪大约有三四十岁,正拨弄着手中的算盘珠子,听到脚步声,抬起了头。

目光从姜南从上到下扫视了一遍,带着个小娃娃,挎个筐子,脸上还是能看出劳作的痕迹,那身粗布衣服与整个书斋格格不入。

“哎,干嘛的?”

活计的声音带着些不耐烦,催促着“我们这里是书肆,不是看热闹、带娃娃的地方,去别的地方去”

姜南想着只是买些笔墨纸砚,犯不着计较那么多。

“我想看看笔墨怎么卖?”

伙计似乎还想说些什么,这边的动静已经有些引人关注,然后眉头有些皱,身子也没有动,继续低下头拨弄着手中的算盘珠子,“”

“左边是书本,右边是笔墨纸砚,你看好了,到这结账,东西别乱动,要是不小心弄坏了你可赔不起。

然后嘴里嘟囔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娃娃,还买笔墨,认字吗?知道笔怎么握吗?还买笔墨,这里的东西可不便宜,别是拿回去浪费了,那才真是暴殄天物。”

姜南知道在这里争辩也没什么意义,这样的人见的多了,看人下菜碟而已。

出了‘尚文阁’姜南吸了一口气,压下心里的些许不舒服。

“奶奶,我们走。”

长生年纪小,有些听不明白话里的意思,从那个伙计的脸上的表情能感觉到那个话语不是什么好话,让奶奶心情不好。

“长生,没事,这家买不了,我们换一家就是,既然要买,肯定要货比三家,多看看。”

‘溪书斋’的位置距离这里有些远,快要到这条街道的尽头,这条街真长,终于看到了‘溪书斋’的招牌,门面不如‘尚书阁’阔气,但门面干净整洁,环境清静素雅。

姜南又一次拉着长生走了进去。

店里是个上了年纪,穿着半旧青色长袍的老掌柜,头发有些白,此时正慢悠悠的擦着一个物件,走近了瞧去,原是一方砚台。

听见了动静,放下了手中的砚台,“不知夫人是想买些什么?我们这里笔墨纸砚什么都要,启蒙的书籍也有?”说话很是和气。

一个年岁半百夫人进店,还带着孙子,想必是给自己孙子买些启蒙的东西。

“我想看看笔墨怎么卖?

似乎能看出姜南的情况,老掌柜给介绍已经是价格低一些的,不过这些对于姜南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一支普通毛笔的价格还好,五文钱,那墨的价格就有些高,就是最普通的墨条都要八十文钱。

怪不得说古代读书是个费钱的,要是一个农家的孩子读书,那真是一家人都要紧衣缩食,还不一定能读出来。

“那我们再看看”,姜南带着长生继续往外走,老掌柜还是那个和气的表情。

看着夫人的样子,应该是想让自家孙子走读书路,现在年岁小,用不上,再大点还是要来的,是自己的顾客早晚都要来的。

难道就这样算了?来都来了,姜南也不愿意浪费来时坐车的那三文钱,在镇上逛了起来,最后,在一处偏僻的位置,还真让她看到一处卖笔墨的小摊。

摊上的毛笔和自己刚才在书斋看的差不多,是最普通的款型,墨块应该是半旧的,不知从哪里收的二手墨块,种类比较杂,边上还放有没有裁剪的的粗麻纸,摸上去很是粗糙,颜色还有些发黄。

姜南选去了摊上最便宜三样,一支毛笔,一块看上去用了有一小半,杂质还多的墨块,一打粗麻纸。

“老板,这些多少钱?“

摊主抬头看了一眼,“笔五文,墨条十二文,这打纸算你三文,正好二十文”

二十文比去书斋里面买便宜多了,还不算纸张的钱。“老板,你这墨条都快用的过半了,能不能再便宜一些?”

“我说这位夫人,你选这几样已经是最便宜的了,你去书斋看看二十文钱也就能买支普通的毛笔,在我这,你这笔、墨、纸可是都有了。”

摊主看出了姜南的犹豫,撇了撇嘴:“这样,我再送你点纸。”

然后取过两张纸,“这些,加上笔和墨,二十文,这次行不,再不行我这真买不了。”

然后接过铜板,算了,就当开个张吧。

买到心仪的东西,姜南一上午的奔波终于有些结果,赶紧收拾好这几样东西,不再停留,朝刘家村的方向走去‘

十几里的路也觉得没有那么远,阳光透过树叶洒了下来,照在两个人的身影上。

这是长生的起点,先准备好东西,读书艰难,花费不少,不过字一个一个的学,钱一文一文的挣,人活一世,本就是从无到有。

时间在小道上、在南山上、在泥土间穿梭。

姜南白天南山上采药,运气好的一次竟然遇到一株岩兰,小心的挖出来,保存岩兰的完整,在草药房卖了快二两银子,如今收拾收拾钱罐子,也有六七两的银子了。

晚上是认字、写字的时间,当村子里的人收拾农具还家,和一家人谈天说地之时,姜南和长生避开村里人的视线,借着太阳还没有落下山的那些亮堂,或者映进屋子里的那些微弱月光。

普通的毛笔,带着杂质的墨块,发黄的粗麻纸,至于砚台,则是在南山下的河边捡到的用的石头,能省一点是一点。

磨出来的墨汁颜色浅淡,毛笔笔毛有些坚硬,姜南回忆着印象里的写字姿势,深呼一口气,静下心来,一笔一笔把姜父教的内容默写下来。

练了一段时间,凭着感觉,凭着记忆,凭着成人的理解力,凭着原来在泥土上的日日重复,凭着在一张粗麻纸写完晒干继续重复,用到极致的不断的练习,这间屋子不单单是居身之所,更是在这里认识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的起点。

终于,手不再那么抖了,字慢慢记忆里的字形和结构写了出来,字体有些像那方块字,笔力不够沉稳,还能看出粗细不均匀的地方,最起码,能用这笔写出来。

长生手还嫩,不适合太早的写字,拿着姜南用针线装订过的《三字经》一点点的重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