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更新时间:2025-11-14 13:19:43

天有点热,衣服有些黏身。

姜南昨天还去了一趟镇上,又卖了些草药,大概百十文。

把这段时间的钱放在一起,拿出来数了数,除了月娘给了一两碎银,现在有五百文了,听听这声音,真好听,终于不用坐吃山空了,今天就不出门,在家里歇一天吧。

得赶紧把鸡舍做成了,摸索着原来鸡舍的结构,照葫芦画瓢,如今还差个顶,趁着今天不出门,弄一个筐子,把小鸡仔放进去,给长生编的小筐里装着切碎的野菜叶子,哄着长生在旁边喂小鸡玩。

用几根长的木条搭上去,花些功夫契入泥胚里面,从南山上砍了些粗一些的荆条,这一天一直在编,还差一点,花了点时间继续变成一个长方形的荆块,收边的时候还花了不少的功夫。

用手抹了抹头上的汗,终于编完了,看了看长生,孩子旁边玩着,这孩子也挺能坐的住,见姜南看过来,露出疑惑的眼神。

“没事,你继续啊,照顾好小鸡仔。”再次感叹多好的孩子啊。

把编好的荆块放上去,有些大。

“不管了,就这样吧,然后和了泥放在旁边备用,把昨日砍下来的荆蒿铺在上边,铺一层荆蒿,铺一层泥浆,铺了好几层,铺完最后一层,。

然后把鸡舍原来的旧顶放上去,大功告成,简陋,有些难看,能凑合着看,接下来就晾晒着,等小鸡仔再大一些就可以用了。

终于可以坐在屋檐下休息休息,天空仍然是那个天空,云朵仍然是那个云朵,姜南就是觉得这会的天格外的蓝,远处的云朵格外的白,偷得半日闲。

旁边长生还在喂着小鸡仔,叽叽喳喳,还有长生催着小鸡仔吃饭的声音,六月过完,长生就要两岁,两岁的孩子,正是可爱的年纪。

“长生,天空的天”姜南用手指着蓝蓝的天空,见长生没有反应过来,又重复了一遍,天空的天,这次长生学了出来。“天空的天”,”

“白云,白色的云” “白,白的云”

““水,凉凉的水” “水,凉的水”

姜南说一句,长生学一句,人是认真的,声音是清晰的。

到了八月,月亮越来越圆的时候,是回娘家的时候,往常是三河陪着姜南一起回去。

姜母和姜母对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如珍如珠,除了节日,姜南也不愿意回去,反正是姜母说的,哪有出嫁的姑娘天天回去的,正好也入了姜南的意。

今年去镇山添些猪肉,又买了点糕点,花了近五十文钱,家里的小鸡仔还没有长成,去杨大娘家换了些鸡蛋,搭配点自己做的酱菜,正好,这些都差不多了。

第二天一大早,姜南就把长生从被窝里挖了出来,是前一段时间月娘给长生新做的,姜南还是选了去月娘家时的那套衣服。

打量着姜家的房子坐北朝南,房体布局稍长,一间主房,然后左右各两间,然后不高的围墙将房子围了起来。

房子除了有点破,整体看上去比姜南现在住的地方好看一些,当明亮的阳光洒下来的时候,还能看见空气里面的粉尘。

院子的左半边摆了张八仙桌,斑驳陈旧,已经看不出原来的痕迹,是主屋里面的那张桌子。

在姜南的印象里,夏天天热的时候,就会把院子弄到院子里吃饭,今天人多,屋子里也坐不下,坐在院子里面也合适。

“五妹来了。”说话的是四姐,然后过来接住姜南,顺便看看带了什么回来。

“带了肉了”四姐抬高声音,“大姐,来,再添个菜。”

把姜南带的东西放好,拿着肉进了厨房。

几个姐夫坐在八仙桌那听着姜父的说教,姜母带着小孙子元宝坐在屋檐下的凳子上,见到姜南回来,抬头看了一眼,继续逗弄着自己的孙子。

几个姐姐和弟妹在厨房里忙活,五六个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闹,一时间,孩童的喧闹声,碗筷的磕碰声,混合在一起,对比刘家的清静,太吵了,只感觉声音嗡嗡的进入脑袋里。

厨房人手足够,姜南也不打算进去,拉着长生找个凳子坐了下来,几搓人各忙各的。

好在时间不长,二姐三姐端出饭菜,打破这热闹中的平静。

几个女儿回来带的果脯,点心,酥饼,然后又做了不少的菜,最亮眼的也就是那碗炒肉,油光锃亮,香味压住了满桌的饭菜味。

姜父用筷子夹了一块后,姜母给夹起一大块放在挨在身边的元宝碗里,然后很快这盘菜就见了底。

就是原来觉得有点腻的姜南也觉得这个味道不错。

“大姐,你手艺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现在也就是逢年过节才能尝试到姐的手艺。”说话的是三姐。

”我说三姐,你这可夸错了,你应该是夸带的肉好,油多,不像五妹,这五妹夫没了,这两年连肉都不会买了,咬上去干巴巴的,能吃出来个什么。”

姜父把筷子重重的一放,“吃饭都堵不住嘴,能吃吃,不能吃早点走。”

一时间几人在不敢说什么。

安静的环境没一会,多大的孩子拉了拉二姐的衣服,“奶奶,我想吃酥饼”甜甜的酥饼对小孩子很有吸引力。

那个孩子看上去也就比长生稍大一些,酥饼放在姜母面前,到现在为止也就元宝碗里有,如今孩子提起来,二姐小声的问道:“娘,那个酥饼也让几个孩子尝尝吧,就是一点尝个味也成。”

怀里的娃娃眼睛还直勾勾的盯着那盘酥饼。

这下子,姜母不乐意了,“就你家孩子嘴馋,没吃过东西是吧,眼皮子怎么这么浅,桌上这么多东西都填不住嘴吗?。”

听出姜母的意思,二姐也不敢再说话。

“大妞,把酥饼分了”

最后姜父发了话,可是即便吃到了酥饼,姜南几人也感觉不出酥饼香甜的味道。

接下来没有人再说话,只有碗筷和盆子不小心之间发出的碰触声,似乎在表演一场哑剧。

吃完饭,几个姐姐带着一家很快离去了,如今几个姐姐在家都是做了长辈的人了,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些不适应,还不如自家自在。

至于姜南吃完就抱着长生继续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听着姜父和姜母在主屋里嘟嘟囔囔。

实际上姜南过来也是有想法的,长生两岁儿年纪,在姜南看来,长生是该去读书的。

带了孩子这么长时间,不舍的让孩子一辈子都窝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面,然后像自己的爷爷,爹爹,村里的大部分人的命运一样,到年纪了娶妻生子,然后继续这样的命运。

姜父做了一辈子童生,进不去秀才这个门,日子过的还不如村里的其他人,可是在这谷石县,成为秀才也才多少人?

“五丫头,你咋还不走”

都又过去半个时辰,这个丫头怎么还在那里?

往常走的时候,她可是比较积极的那个,姜父有些忍不住,至于姜母还在哄宝贝孙子呢。

“爹,你原来的书还在不在?”

“你干啥,别想着打这些书的主意,这是给你弟弟留的。”

“就是你弟弟用不上还有元宝呢。”

想到自家儿子读了这么多年,连个童生也没有,还不如自己呢,姜父又补充了几句。

“知道,要留给你儿子,孙子,我又不来抢,我就想着看看呗,那么小气干嘛?”

不对劲,一点都不对劲,这五丫头原来对自家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这今天怎么这么好说话。

“爹,我们村子上次给我们展示了几个字,看是看不懂,不过的的可好看,有点好奇,这不是想到你也是读书人,想再见识见识嘛。”

“几个字,就让你这样子,今日我多给你展示几个字,好好看看,出去别说是我女儿,真是没见识。”

打开了东厢房的门,空间不大,里面很是简陋,靠近窗户的地方是一张桌子,桌面上摆着砚台,进门闻到的就是墨香味。

姜父写了几行诗句,内容看个大概,应该是描写田园生活的,字迹很美。

“你来试一下?”

姜父把手中的笔递了过来。

一个“天”字写在纸上,就是字儿笔画有些不不均匀,拿起笔的时候手有些抖。

“五丫头,自己是知道的,除了小时候看到自己写字,没有学过字,更别说写字了。

“你是怎样写的?”

“我看爹写的时候是这样写的,我也这样跟着学,写的不好。”

很善于观察,姜父没想到,在看书法写字的时候,还能注意那么多。

没有读过书的人在看写字时,不会想那么多,只看最后的字好看不好看,不会很少有留意写字的过程。

例如握笔的动作,写字时的动作和结构,除非内心读书写字的动机。

这个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没有看到,结果在自己的女儿身上看到了,可惜是个女儿,可惜不能参与科举,时也,命也。

在自己儿子读书上,这辈子就这样了,也读不出来什么,接下来看孙子元宝吧,就不信姜家出不来一个读书人。

“爹,你能再教我几个吗?”

姜父没有考虑那么多,五丫头有天分又怎么养,又不能参加科举,学了这些回去不还是种田养家。

又看看了身边的长生,难道还要靠着在我这学的回去教长生?

即便回去教了,就靠这些又能怎样,学这些如果考中,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左右无事,教了写又何妨?

元宝嬉闹的声音不时从主屋传来,还有姜母夸元宝聪明的声音。

不过这时候姜南三人谁也没有关注到,姜父选取了最简单的入门内容《三字经》,一边写,一边解释,一边惊叹,一边可惜。

这些姜南和长生都关注不到,只认真的盯着姜父手中笔,听着姜父对字的讲解。

屋子的光线不断变化着,从窗户照进来的太阳光一点点的移动着位置,也慢慢的暗了下来,几人才恍然感觉时间的流逝,竟然是酉时。

姜南有些遗憾今天的讲解就要结束了,姜父同样有些意犹未尽,在自己儿子身上没有体会到的感觉,在自家女儿身上感受到了。

过把了老师的瘾,“五丫头,你要是真愿意学,可以回来,有空了,我给你看看。”要是不愿意也没事,学了也没什么用。

“谢谢爹,那以后还要让爹多多教诲了。”

“书云,温故而知新,学过的内容要及时复习,行了,你们走吧?”

姜父还想交代很多,但是想想就是复习了又怎么,刘家没有一个读书人,更不会又有笔墨纸砚,想及时复习也不能了。

“这些你们拿走吧!”

姜父把刚才在纸上写的字递了过来,至于书那是想都别想。

再次感谢了姜父,姜南带着长生离开了姜家,时间不早了,再晚一些回去天会更黑,回去该有些不安全。

日头已经挂在了西山头,红色的晚霞装扮在周围,林子里传来阵阵的蝉鸣声,景色真美,晚霞满天,声音真好听,蝉噪林静,回家的道路上是两个人的身影。

“长生,好看吗?“好看”

“你以后也写字吧” “嗯,写字”

“你以后也念书吧” “我也念书”

念什么好呢,就先念我们今天学的三字经吧。

“人之初,性本善”接下来跟着是清脆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声音撒在两个村子连接的小道上,撒在晚霞映照下的树林里,撒在夏日晚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