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更新时间:2025-11-13 00:46:30

在她的“穿针引线”之下,那几份看似各自为政、充满私心的“建议函”,被巧妙地整合成了一份逻辑自洽、权责清晰、各方利益都得到兼顾的《“数字交通枢纽”并联审批流程优化方案(草案)》。

当这份堪称艺术品的方案,摆在张海川面前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看不懂其中精妙的流程再造,也理解不了那些复杂的技术术语。

他只看到了两样东西。

第一,方案的末尾,附着发改、财政、交通等好几个核心部门的“原则上同意”的内部签章。这意味着,这份方案的推行,将不会有任何阻力。

第二,这是一份足以让他平步青云的天大功劳!

“好!好啊!”张海川激动得满脸通红,拿着方案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他立刻大笔一挥,在方案的封面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标注上“总负责人”。

至于那个他名义上指定的“主笔人”江澈,则在这份最终方案上,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张海川对此非常满意。在他看来,江澈那通天的“背景”,已经完美地发挥了作用。现在,是自己这个“领导”来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他连夜将方案润色包装,第二天一早,就雄心勃勃地呈报给了中心主任,并申请召开市一级的项目协调推进会。

会议的规格极高。

由市政府一位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何为民亲自主持,发改、财政、交通等十几个相关部门的一把手悉数到场。

张海川作为方案的“汇报人”,意气风发地站在了发言席上。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高光的时刻。

他照着稿子,将方案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念了一遍。虽然很多地方他自己都一知半解,但不妨碍他表现出一副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姿态。

汇报结束,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礼节性的掌声。

各部门的一把手们都面露微笑,显然对这份平衡了各方利益的方案非常满意。

何为民副市长,那个两鬓微霜、眼神儒雅而深邃的中年男人,也缓缓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方案,用手指在上面轻轻敲击着,目光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

“这份方案,做得很好。”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下来。

“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尤其是在平衡各部门权责和利益上,做得非常精妙,堪称是近年来我见过的最出色的跨部门协调方案。”

听到这番高度评价,张海川挺起了胸膛,脸上的得意几乎要溢出来。

然而,何为民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如坠冰窟。

“张海川科长,是吧?”何为民的目光,第一次正视着他,那温和的眼神背后,仿佛藏着能洞穿一切的锐利。

“是,何市长!”张海川连忙应道。

“这个方案,是你主笔的?”何为民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随口一问。

“是……是在我的主持和指导下,由我们科室集体智慧完成的!”张海川耍了个滑头,不敢把功劳完全独吞。

何为民微微一笑,笑容里却带着一丝莫名的意味。

“那很好。”他翻开方案的某一页,指着其中一段。

“那么,张科长,请你来解释一下,方案第三部分中提到的‘财政预算动态审计’,是如何与第五部分‘交通建设工程分段验收’的资金拨付节点,实现‘非对称性耦合’的?这个设计,非常巧妙,我想听听你作为总负责人,最初的设计思路。”

“非……非对称性……耦合?”

张海川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这几个字,他听都听不懂!

他额头的冷汗,“唰”地一下就冒了出来,浸湿了精心梳理的“地中海”发型。

他握着话筒,嘴唇翕动,喉咙里像是被塞了一团棉花,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那份刚刚还被他视若珍宝的方案,此刻却像一块烧红的炭,烫得他手足无措。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发言席上那个脸色煞白、汗如雨下的身影上。

那些刚才还满脸微笑的各部门一把手,此刻眼神都变得玩味起来。他们都是人精,哪里还看不出其中的猫腻。

德不配位,冒领功劳,在体制内,这是最令人不齿,也最致命的错误。

何为民没有再逼问他。

他只是缓缓地抬起头,目光越过僵在原地的张海川,投向了坐在会场最后排、列席旁听的综合协调科的区域。

他的声音,清晰地在每个人的耳边响起。

“这份方案,真正的执笔人,今天在场吗?”

唰!

所有人的目光,都顺着何为民的视线,齐刷刷地望了过去。

那里只坐着两个人。

一个是苏晴樱。她迎着数十道探寻的目光,脸颊微微泛红,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震惊、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与有荣焉的了然。

果然如此。

真正的金子,哪怕被丢在沙砾里,也总会被识货的人一眼看穿。

而她身边的那个位置,坐着的,正是从始至终都仿佛置身事外的江澈。

他微微低着头,似乎对会场上这戏剧性的一幕毫无察觉,正气定神闲地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单位内部OA系统的一则普通通知。

仿佛这场决定着一个价值数十亿项目走向,牵动着无数人利益神经的高规格会议,还不如一则关于“节约用电”的通知来得重要。

这是一种极致的平静。

一种与周围紧张、震惊、错愕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源于绝对自信的平静。

何为民的目光,就这么锁定在了江澈的身上。

张海川面如死灰,他顺着所有人的目光回头望去,当他看到江澈那张年轻而淡然的脸时,一股比刚才被公开质问时强烈百倍的恐惧与悔恨,瞬间攫住了他的心脏。

他终于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他以为江澈是自己可以随意摆布的“神兵利器”,却原来,人家才是那个执棋的“通天大人物”!

在全场所有大佬的注视下,在张海川那几乎要喷出火来的绝望眼神中,江澈终于缓缓地抬起了头。

他没有丝毫的慌乱,更没有被当众点名的局促。

他平静地关闭了手机屏幕,然后站起身。

身姿挺拔,如一杆标枪。

他没有辩解,也没有急于邀功,只是在万众瞩目之下,缓步走到会议桌旁,拿起了那份被张海川视若珍宝,此刻却弃之如敝履的内部通知文件。

这个动作让所有人一愣。

他要做什么?

只见江澈将那份薄薄的通知单拿在手中,迎着何为民副市长探寻的目光,用一种不疾不徐的、仿佛在做学术报告的语气,轻声回答:

“报告何市长。”

他的声音清朗,不大,却奇异地传遍了整个会议室,清晰地落入每个人的耳中。

“关于‘非对称性耦合’,我的理解是,让负责‘花钱’的交通部门,和负责‘批钱’的财政部门,在信息上完全同步,但在决策权上互相制约。”

他没有看稿子,每一个字都像是早已烙印在脑海深处。

“交通局每完成一个工程节点,系统会自动触发线上验收流程,所有工程数据、监理报告、物料清单,都会实时同步给财政局的审计模型进行比对,这是‘信息同步’。”

“但是,财政局的拨款指令,并不会在验收通过后立刻发出。系统会设置一个强制性的‘冷静期’,比如48小时。在这48小时内,财政局的审计部门需要结合项目整体的健康度、预算执行率以及潜在的风险预警,进行二次人工研判。只有当审计模型和人工研判都确认无误后,拨款指令才能最终发出。这是‘决策制约’。”

“这样,既保证了工程款项拨付的效率,不会因为流程繁琐而影响项目进度,又通过‘冷静期’和‘二次研判’这道闸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冲动决策和资金滥用。”

他的解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将在场所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听得连连点头。

最后,江澈微微一笑,举起了手中那张普通的内部通知,做了一个简单却无比生动的比喻。

“就像……汽车的油门和刹车。”

“交通局踩油门,财政局管刹车。我们可以让油门踩下去的信号,实时传递给刹车系统,但绝不允许油门和刹车,同时一脚踩到底。”

话音落下。

全场寂静。

落针可闻。

几秒钟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猛然在会议室里炸响!

这一次,不再是礼节性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毫不掩饰的折服与赞叹!

用最通俗的比喻,解释了最复杂的系统机制。

大道至简!

何为民副市长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眼神中的欣赏几乎要溢出来。他带头鼓着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这哪里是什么新人。

这分明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不,他已经不需要雕琢了。

他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