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更新时间:2025-11-13 00:46:16

江澈把那份厚重的“数字交通枢纽”项目文件带回了工位。

他没有像其他同事预料的那样,立刻开始奋笔疾书,或者抱着文件去请教苏晴樱。

整整两天,他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喝茶。

第二件,看书。看的还是那本枯燥的《应用公文写作》。

第三件,盯着那份项目文件……发呆。

这番“躺平”的姿态,让一直偷偷观察他的张海川,心里渐渐打起了鼓。

难道自己看走眼了?这小子背后的“大人物”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不感兴趣?他这是准备破罐子破摔了?

而苏晴樱,则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以她对江澈的了解,他绝不是一个会畏难躺平的人。他这种异乎寻常的平静,只说明一件事——他又找到了凡人看不到的“线头”。

但这一次,线头在哪?

她不知道,江澈根本不是在发呆。

他的意识,早已沉入那座由项目文件构筑的、宏伟而停滞的“大阵”之中。

在他的“洞玄视界”里:

代表发改委立项权的“青色策源线”,与代表财政局预算权的“金色制约线”,因为在项目主导权上互不相让,死死地缠成了一个结。

代表交通局规划权的“蓝色执行线”,则因为技术标准与数据资源局的“白色数据线”不兼容,导致能量流在此处严重堵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堰塞湖”。

所有人都只盯着自己眼前的那一亩三分地,试图让规则向自己倾斜,最终导致整个大阵的能量流彻底锁死。

想靠一份“协调方案”去理顺它们?无异于痴人说梦。

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定义这盘棋的规则。

不是去“协调”,而是去“创造”。

从第三天开始,江澈不再“发呆”了。

他开始在办公楼里“闲逛”。

中午,在食堂吃饭,他端着餐盘,“恰好”坐到了一位财政局预算处的朋友旁边。两人闲聊时,江澈仿佛不经意地提了一句:“我最近在看国外的一些智慧城市案例,发现他们有一种‘项目预算动态审计模型’,能让财政部门在项目执行的每个阶段都拥有否决权,感觉挺有意思的。”

财政局的那位朋友,眼神瞬间就亮了。

下午,茶水间。江澈遇到了交通局规划科的一位工程师,对方正为某个技术难题而烦恼。江澈“顺口”提了一句:“我大学时有个同学在研究‘异步数据接口协议’,好像专门就是为了解决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兼容性问题,据说还能拿到更多的专项研发资金。”

那位工程师如获至宝,拉着江澈问了半天细节。

傍晚,下班的走廊上,他“偶遇”了发改委某位副处长的秘书。江澈只是笑着打了个招呼,然后“无意”中透露,自己正在负责“数字交通枢纽”的协调方案,并“谦虚”地表示,感觉发改委提出的“顶层设计”理念,才是这个项目的灵魂和核心。

秘书听后,脸上露出了心领神会的微笑。

……

江澈没有去任何一个领导的办公室。

他接触的,都是这些核心部门里,最不起眼,却又最懂业务、信息最灵通的“螺丝钉”。

他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

他只是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棋盘上看似随意地落下几颗棋子。每一颗棋子,都精准地挠到了各个部门最痒的“利益点”和最在乎的“话语权”。

他给财政局的,是“更大的控制权”。

他给交通局的,是“技术上的突破口”和“更多的钱”。

他给发改委的,是“项目的主导地位”和“面子”。

做完这一切,江澈又恢复了在工位上喝茶看书的状态,仿佛之前的一切,都只是工作间隙的几次普通闲聊。

他已经布下了网。

现在,只需要等待。

等待那些闻到腥味的鱼儿,自己游进网里。

果然,从第四天开始,市政务服务中心开始陆续收到来自各个相关部门的“补充意见函”和“优化建议”。

财政局建议,引入“动态审计机制”,以加强资金监管。

交通局申请,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并申请一笔专项研发经费,用于解决数据接口问题。

发改委则提交了一份高屋建瓴的“关于重申项目顶层设计主导权的说明”,强调了自身的核心地位。

这些建议,从各自的立场看,都充满了“私心”,都是为了扩大本部门的利益和权力。

张海川看着这些雪片般飞来、互相矛盾的函件,一个头两个大,愈发觉得这个项目就是个火坑。

只有苏晴樱,在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建议汇总到一起后,瞳孔猛地一缩。

她惊骇地发现,如果把这些充满了“私心”的建议,按照某种特定的逻辑组合在一起……

它们竟然……严丝合缝地,构成了一套全新的、比原方案精妙十倍、所有部门权责清晰、利益均衡的……完美方案!

她猛地抬头,看向那个依旧在气定神闲喝茶的年轻人。

一股寒意,再次从心底升起。

他不是在写方案。

他在……创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