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粗粮细做破口碑
1977 年的陕北春寒,还裹着股扎人的冷意。柳知青是被土灶里呛人的烟味呛醒的,一睁眼,黑黢黢的窑洞顶、裂着缝的陶水缸、还有手里攥着的那根磨得发亮的烧火棍,都在提醒她 —— 她不是在现代医院的营养科办公室整理食谱,而是重生到了知青点那个同名同姓的 “废柴厨娘” 身上。
前世作为高级营养师的记忆还在脑子里打转,原主的委屈和绝望就涌了上来:因为从小没干过家务,做的玉米面窝头硬得能硌掉牙,土豆炖菜淡得像白开水,知青点没人愿意吃她做的饭;昨天在麦田里割麦,硬生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晕了过去,醒来就听见队长跟副队长嘀咕:“这柳知青连饭都做不好,留着也是浪费粮食,下周就让她跟男知青一起下地,厨娘换个人吧。”
窗外传来细碎的抱怨声,是知青李娟和王芳:“今天要是再吃那剌嗓子的窝窝头,我宁愿啃干馍!”“可不是嘛,柳知青做的土豆菜,连盐都舍不得放,再吃下去我都要没力气扛锄头了!” 柳知青扶着发晕的头站起来,走到土灶前 —— 灶台上摆着半袋玉米面,袋口敞着,能看见里面零星的霉点;水缸里的水只剩个底,缸沿结着圈白碱;旁边的陶碗里,还放着原主昨天没洗的、沾着干土豆渣的碗。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摸着粗糙的玉米面,前世那些 “粗粮优化方案” 突然冒了出来:玉米面发酵时加碱面能中和酸味、让口感更松软,冻土豆泡软了切丝爆炒比炖着香…… 柳知青眼神亮了 —— 不就是做顿饭?她堂堂高级营养师,还能被这点粗粮难住?
当天下午,柳知青就动了手。她先把发霉的玉米面仔细挑了一遍,只留下干净的部分,又找遍窑洞的犄角旮旯,终于在原主的布包里翻出半包用蜡纸裹着的碱面 —— 这还是原主从家里带来的,舍不得用,藏了快半年。按前世记的比例,她往玉米面里加温水、撒碱面,揉成光滑的面团,盖着湿布放在灶边发酵;又去后院的地窖里,抱出几个冻得硬邦邦的土豆,泡在温水里解冻。
等面团发得满是蜂窝眼,柳知青就把它揪成小块,捏成上尖下圆的窝窝头,放进蒸笼里蒸。灶火要旺,蒸汽要足,她守在灶台前,时不时添块柴火,鼻尖萦绕着渐渐浓郁的麦香。另一边,土豆也泡软了,她拿刀把土豆切成细细的丝,又从窗台上的小罐里挖了点野辣椒(去年秋天晒的),切了点醋泡的蒜瓣 —— 这是原主唯一的 “调味宝贝”。
开饭的时候,知青们端着碗磨磨蹭蹭不肯过来。男知青张强个子最高,站在最前面,看着蒸笼里白白胖胖的窝窝头,皱着眉:“柳知青,这窝窝头…… 跟以前不一样啊?” 柳知青笑着拿起一个递过去:“你尝尝,不好吃不要钱。” 张强半信半疑地接过来,掰了一块放进嘴里 —— 松软的口感裹着淡淡的麦香,一点都不剌嗓子,甚至还带着点甜!他眼睛一下亮了:“卧槽!这窝窝头比城里供销社卖的馒头还香!”
这话一喊,知青们全围了过来。柳知青又端出炒好的酸辣土豆丝 —— 土豆丝脆嫩,酸中带辣,裹着点油星,看着就有食欲。王芳夹了一筷子,嚼了两口就停不下来:“柳知青,你这手艺啥时候变这么好了?以前那土豆炖菜跟这简直没法比!” 不到半个时辰,蒸笼里的窝窝头和锅里的土豆丝就被抢光了,连锅底的汤汁都被人用馒头擦干净。